分享

我们都理解错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并非指三年,而是另有含义

 昵称535749 2021-03-16

2021-03-15 09:30 

华人号:中国文化

人们一直喜欢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像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句古语。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一些数字,都不能单纯认为那是数字本身,它们大多都是一些代指,泛指数量多。比如说出自《论语》的那句:“三思而后行。”意思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思考3次,而是多次思考。

清代文献《释三九》则对这样的泛指有了一个具体解释:“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那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也是泛指,并不是指3年吗?

是也不是。这里的“三秋”的确不是泛指,三在这里是实数而非虚数;但也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代指三年,一个秋天代表一年这样,而是另有含义。这个另外的含义,我们还得从这句话的整篇文章中去追寻。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乃是“风、雅、颂”中,收纳各地民谣的“风”部,诗歌名为《国风·王风·采葛》。因为是各地民谣,所以“风”部的诗歌整体长短不一,有像《氓》、《关雎》那样较长的,也有像《桃夭》、《采葛》这样比较短的。

《采葛》全诗就只有3句话:“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全诗一共3句话,出现了3个带“三”字的时间,分别为三月、三秋以及三年,因此这里的“三”字就肯定不是泛指多数,而是一种排比,形容感情层层推进。

三月肯定就是指三个月份,三年就是指三年,所以人们一般认为的三秋是指三年就冲突了。这里的三秋只能简单地理解为三个秋天那么长加起来,那么就是三个季度。只有这样理解,这首诗的结构才算完整有规律。

关于这句话,或者说关于这首诗,除了刚才说的这个三秋容易理解为三年外,还有一点也容易弄错,那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并非专门指爱情。可以是指,亲情,友情,甚至可以指同性之间的恋爱,都可以,这就得扯到先秦时期的社会风气了。

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古代都很保守,但这种保守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封建社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才开始将情感掩藏起来,讲究一个含蓄美;在先秦时期,社会风气其实非常开放,比唐朝更开放,看诗经中的那些诗其实就能看出来。

比如说《氓》中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句,说的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接私奔了;而之后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又点名了既然你背信弃义,那我们就干脆分开,可以说关于婚嫁之事非常开放。《桃夭》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几乎通篇都是在写姑娘嫁娶之事,这种诗词如果放到宋、明时期,则肯定会被批判“不知廉耻”。

因此这《诗经》当中,很多看上去是讲爱情的诗句,实际上并非那么回事,因为先秦时代的人,形容啥感情都很奔放,像是《燕燕》这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看似是对恋人的不舍,实际上人家是不舍得自己的妹妹。

没想到短短一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面竟然有这么大的误会,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