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端午、戴长命锁、穿五毒……这些豫南端午习俗你还记得吗?

 人间子晴 2021-03-16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号为个人业余兴趣,专注豫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专注原创,亦欢迎来稿、交流。微信:37096414  

又是一年端午节,因这一天已成国家法定假日,大部分人不会忘记这个传统节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很多人来讲,端午节已简化成一枚小小的粽子。然而,作为汉族重要传统重大节日,端午曾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在豫南一带,隆重而富有特色,今撰文记录这一民俗,也欢迎大家留意讨论补充。

 在豫南,虽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由于自然相近,同处一个文化圈,民风民俗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的罗山习俗为例,来记载豫南一带的端午习俗。

在豫南一带,端午为民间“三大节”之一,即春节(过年)、端午、中秋。端午又称端阳,历来是相当重视的,从节日食品、到节日活动都曾有着丰富而极具人情味的内容。

这里的端午节分两个,一个是小端午,是农历5月初5,还有一个大端午,是5月15,两个都会过,但是前者更隆重。

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罗山县志》关于端午习俗记载如下:

“五月五日,食角黍、泛菖蒲、插艾采药、儿女系长命线、敬师逆女、姻缘姻娅之家往来节礼”

志书记载内容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民俗,但大部分流传到今天,“角黍”即粽子,“逆女”这里是接女儿回娘家之意。吃粽子,挂艾蒿、菖蒲,小孩系长命线,女儿回娘家,新婚后的新端午儿女亲家礼行,这些依然存在于罗山民间。

当然,古人记载较为简单,加上又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今天的端午习俗较之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的吃食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粽子也是豫南人民端午节必备应节食物,家家户户包粽子,端午前些天开始了。

但罗山的粽子有地方特色,这里的粽子纯糯米粽子居多,没有馅,尤其是小时候,我基本没有吃过包豆沙、红枣等内芯的粽子,至于南方流行的肉粽,一直到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才知道粽子里面还可以包肉,当然也是很不习惯吃的。

(清清爽爽的白米粽才是小清新,才是返璞归真。)

小时候,每年快到端午节,母亲会叫我和姐姐去小河边掐竹叶,这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竹子,我们叫石竹。很细、也长不高,但叶子却很宽大,非常适合包粽子。

专掐那种比较细嫩的,掐满一提筐,姐姐就在河里淘洗一下,提回家交给母亲。刚采的竹叶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放在锅里蒸煮一下,一来叶子软一点不会硬脆,二来可以把叶子的那种青涩的味道去掉。煮了之后洗一下,再把叶子晾一晾,才开始使用。

过去,农家包粽子的糯米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每年都会种少许糯米稻,用于端午包粽子、腊月打糍粑。

糯米都是提前泡好的,石竹叶子宽大,包出的粽子也很大,大约是现在粽子两到三个那么大。煮好的粽子泡在冷水里,吃的时候,取出剥开,放上白砂糖,晶莹透白的粽子,带着竹叶清香,甜糯爽口,端午节的时候,正是农忙季节,这种大粽子是很好的应急果腹食品。

端午节那天早晨,锅里除了煮熟的粽子,必然有鸡蛋和咸鸭蛋,这两种也是节日当天必备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必有食物就是各种油炸货:油条、糖糕或酥饺等,这些一般都是街上买的。

一到端午节前后,罗山城乡大小集市,临时涌现出来最多的摊点就是炸油货的,现场制作油条、糖糕、麻花等节日食品,销量比平时大很多,甚至通宵制作。

这里面的糖糕、酥饺大概是豫南一带特色食品,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购买这些不仅自己吃,很多人买着作为节礼还送给亲戚朋友,孝敬老人。

当然,家家都会孝敬的一个人是屈原,端午这天早上,粽子煮好之后,家人都会首先取出几个,丢到村边的小河里,祭奠这位伟大的先人。

孩子的节日

在罗山城乡,端午这一天,会砍艾蒿,艾蒿是初夏时节田野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香味,可驱蚊蝇,端午这天会扎上一捆放在家门口。

据说端午这天砍的艾蒿,效果最好。叶子晒干后,收藏起来,用的时候泡热水,给小孩洗、擦身体,有很好的止痒效果。

端午佳节,还有不少必给孩子做的活动。有小孩的家庭,很早就开始张罗给孩子做五毒肚兜,手巧的自己做,嫌麻烦的都会找裁缝。母亲是裁缝,少时端午前一个月开始,就有不少人找她做肚兜。

肚兜都是红布做成,上绣蜘蛛、癞蛤蟆、蛇、蜈蚣、蝎子五种毒物,做好后,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挂在石榴树一晚,第二天给小孩子穿上,祈求一年免除病灾。端午后,盛夏来临,这种肚兜也是孩子很方便的贴身衣物。

除了穿肚兜,端午这一天,一般有小孩的家庭,还会拿出长命锁,给孩子佩戴。这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多用金银宝制成,承载着人们冀“锁”住生命,孩子平安健康长大的愿望。一般平时不带,端午这天是必须拿出佩戴的。

上文提到乾隆《罗山县志》记载的端午“儿女系长命线”,大概和此一个道理。我小时候家里有个银质的长命锁,是姥娘家留给母亲的,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逢端午节,母亲都会拿出给我们佩戴。

早些年,家里的老人是在端午节时候,还会做各种漂亮的香囊,里面放入香料或雄黄,香囊用不同颜色的线密密的缠绕,煞是好看。

手巧的老奶奶,会在端阳节前做很多这种香囊,节日这条送给自己的孙儿孙女、外甥、外甥女们佩戴。节日这样,还会用雄黄给孩子擦身体,说是避免被蛇咬。

如果是新出生的小孩,他过的第一个端午节是非常重视的,上述的端午对孩子的活动往往是必须要做的,体现对孩子成长的重视和美好祝愿。

回娘家与新端午

清代县志记载端午习俗中有“敬师逆女”一说,这一习俗,当下很多年轻人大概不知。尤其是“敬师”一项,或许只有父母辈还有记忆。

“敬师”顾名思义,就是孝敬老师,这里的老师当然不是局限于今天学堂里的老师,泛指各行业里的老师,比如裁缝的师傅、木匠的师傅等手艺人的师傅,当然更包括学堂的老师,端午这天,弟子要送端午礼,以感师恩。

“敬师逆女”中的逆女还是保留到今天,其实是中国传统孝道在节日中的反映,就是女儿要回娘家看望父母,要携带一些端午时节的礼物,比如上述中的粽子、麻花、油条、鸭蛋、鸡蛋等,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还会割上一块猪肉,孝敬娘家父母。

在豫南,端午礼俗,最隆重的莫属出嫁的第一个端午节,是异常重视而热闹的。

对新人来讲叫新端午。新人在端午节这天之前,女儿女婿要携带礼物去娘家,有的是娘家人来接出嫁女儿回娘家小住。礼物都是端午时节食物,这些礼物往往不会仅仅准备给自己父母,娘家过走的亲戚,比如亲伯父、叔叔家等也要准备。

女儿在娘家住几天之后,返回婆家,娘家需要携带礼品送女儿回去,这一项是非常讲究的。如果娘家除父母家之外还有过走的亲人,往往也会一到前往。

送女儿家的携带礼物相当丰富,除了端午时节的粽子、油条、麻花、鸡鸭蛋,还必须给女儿买把伞、扇子、草帽等之类的夏季用品。

这些礼品往往装在花篮(一种竹筐)里,盖上红布,一挑多的甚至几挑,一行人挑着礼物步行到女婿家,要走村串户,礼物的多寡,是事关娘家在婆家面子的。

送到婆家后,婆家人会把这些粽子等礼物拿一些,分发给村里乡邻分享,让大家共同感受娶媳妇的开心。娘家人会在婆家吃顿午饭,当然是非常丰盛的。离开时候,婆家会退回一些礼品,不可让亲家空篮而归。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大量乡亲离开家乡外出谋生,新端午这种隆重而繁杂的礼节,很快就简化以至逐渐消失了。

豫南一带,一贯重视礼仪,重大节日更是隆重。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如同端午这些风俗,越来越淡化。这其中有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些习俗也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土壤。

但是,节日习俗承载了民族与地域文化,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印记之一,有句话叫“生活要有仪式感”,当我们的小孩如果能和各类洋节那样,热衷端午这些习俗,或许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时。

往期精选

 曾经罗山最有名的特产,不是大肠汤,而是这个“贡品”,历史几百年!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史上最全罗山童谣,读完让你重回那无忧的儿童时光!

 一百多年前移民江南的信阳乡亲后裔,家乡没有忘记你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论坛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