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懷瑾先生 | 讓你變得脆弱的八個陷阱

 大山860 2021-03-16
图片

出家辦道的阿底峽尊者

編者按:

    古印度偉大的僧人阿底峽尊者有一句名言:

    “有八件事情會讓人軟弱——希望受到讚美,不希望受到批評;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默默無聞或受到忽視。”

    日常生活中,以上八件事猶如陷阱,身處其中很容易升起迷惑執著,因此需要常常檢視自己。關於“世間八法”,南懷瑾先生也有過透徹闡述,我們摘錄整理和讀者分享共勉。

01

“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在佛學裡頭,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就叫做“八風”,實際上都在毀譽之中。利就是有利於我,衰就是倒楣。毀譽是廣義的,稱譏是狹義,擴大了就是毀譽了。所以你看這四個字,用起來是一個,為什麼分開來四個呢?因為稱譏的範圍小一點,你我之間;毀譽是全面性的,社會之間或者歷史之間。苦樂,不是苦就是樂。這叫八風。

     有個故事你們研究佛學的都知道,蘇東坡學佛,自己覺得很高明,寫了一首詩,“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給他那個和尚朋友佛印禪師寄去,佛印禪師打開信一看,拿起筆來寫兩個字,“放屁”,就把信送回去。蘇東坡受不了啦,馬上就過長江來看他。佛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那個是稱譏。所以人啊都在八風裡頭轉,《列子》這裡也提到這個事,在毀譽裡轉。

——《列子臆說》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什麼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緣,就是我們的思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上來。我們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緣,要想求財、要求子,要這要那。《西遊記》中用猴子來代表這攀緣心,猴子不抓東西不舒服。因為有攀緣所以就有病,求東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大攀緣是三界,我們普通在欲界中攀緣,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學來這裡,他在為佛教做事業,做得很痛苦,又沒有幫手。我問他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停下來?他說怕人家笑。我說學佛的人,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吹不動,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時候也不要人讚歎,直道而行。這就是在欲界攀緣,好名、好勝、好強。貪圖清淨是在色界攀緣。連清淨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無色界去了,還是在三界中攀緣。攀緣心不斷,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怎麼斷攀緣?一切無所求,沒有要求,只有佈施出來就算了,不想要求回報,身體和生命儘量佈施完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你們要真實做到,不要嘴裡光念,連吃這一顆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這兩句話進到心裡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薩行。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02

忘記一切外界的影響

你就是大丈夫

      “凡是重外者拱內”,對外界的環境太重視時,心裡就虛了,因為被外在影響了。人處理事務也一樣,太重視環境,自己就受影響。比如,有個人進到我們這裡,看見全堂坐滿了,被這個場面嚇住了;有些人不在乎這個場面,哪裡都可以坐,很自然。所以被外界環境所影響的人成不了大事,成不了大器。常有國外的青年同學夜裡打長途電話給我,問婚姻的事,考慮東考慮西的。我電話裡罵他一頓,我說你這個孩子,平常跟我那麼久,人生就是賭,婚姻也是賭,贏輸誰有把握!

      所以孔子也講到,誰有把握啊!把握就是孔子說的“巧一也”,巧是智慧,智慧是同樣的。你賭泥巴的時候很輕鬆,沒有負擔,智慧就高了;心裡一有負擔啊,智慧就低了。心理負擔是怎麼來的?受外界的影響來的。他說你忘記了一切外界的影響,你就是大丈夫,可以頂天立地了。

——《列子臆說》

      我們活著,就受外在環境、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家庭乃至自己身體的影響,自己始終不得自在。這還是大的繩子,還有許多小的繩子,要求名求利、要結婚、要求學,都是。你不想捆這繩子也不行,都在這圈圈中打滾,永遠跳不出來。

     不過你不要討厭它,有時候這條繩子還難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對象,明明知道這條繩子算不准是上吊的,可是還不容易找到呢!連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條繩子。所以人生最難得是解脫。真解脫了以後是真自在,那真是觀自在菩薩了。人生最苦是解脫不了,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脫了不是沒有了,是法身清淨成就,就是無始以來的本來面目就清淨圓滿。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有真學問、真修養,就是“居天下之廣居”。宇宙在我,萬化由心,人生頂天立地,還受什麼外在物質居住環境的拘束!也就是說,真正有了學問、修養,就不受任何環境、物質的影響,這就是大丈夫。

     孟子教育學生們,瞭解一切物質環境影響人的力量,而大丈夫絕對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環境可以影響人的心理,轉變人的意識思想,但是一個真正的學者,學問會養成自己的天地,就是後世講的“性天自有風月”。也就是自己精神領域擴大,頂天立地,自有一番偉大的景象,哪裡再看得上物質有形的環境呢?

——《孟子與盡心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