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91期 | 两种不同的“医院”,贩卖的都是焦虑

 一眼空间 2021-03-1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杜如昱院长是我们国家著名的肝病医学专家,后来他自己却患了肝癌,确诊以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用他高超的专业技术为自己治疗,而是把我找去,让我为他写一本回忆录。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杜院长将他自己一生的医学实践口述给我。

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在他生命最后一段路程中,他讲的很多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彻底颠覆了我对医学的认知。

杜院长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养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人们试图用热衷于健身、严格控制饮食等各种方法来让自己更加健康。

从五花八门的保健药品,到各种医疗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各种各样的健身方式,让人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抗拒衰老、治愈疾病、甚至是延长生命的目的。

其实,这些做法多少有些编织神话的味道,既有对健康长寿技术的盲目乐观,也有对无限延长生命的渴望和幻想。

杜院长说:病是治不好的,医生的作用是建立在人体强大自愈功能的基础上,为病人的自我康复提供一个平台,如果这个平台无效,就想方设法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了,那就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而现在很多医院都存在着过度治疗的倾向,小病大治,大病反而治不好。

比如乳腺肿瘤患者,有近一半以上的人不必接受治疗也能康复,而检查本身反而是给人们造成了更多的麻烦,这种精神上的负担,会对病人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反而觉得自己是真生病了。

再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高血压,高压120,低压80,这个标准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究竟有多少科学根据,许多医生都表示质疑。

很多医学界的专家都认为,这个标准其实是被人为降低了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服用降压药,让药厂从中赚钱。

很多人长期服用降压药以后,产生了多种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反而把人害死了,其实很多高血压患者根本没有必要吃药。

杜院长有句名言我至今记得:最高明的医生是救人而不是治病,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病治好了人治死了。

比如说,有的人得了肝癌要进行换肝手术,移植手术很成功,但最后病人还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排异反应,身体别的脏器不支持你这个新来的朋友,这时候肝科的医生会说这不是我这个科的事,你要到别的科去看。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病人在医院各科转了一圈又一圈,病还治不好的主要原因。

现在许多创业者也患上了“创业焦虑症”,他们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定是出了问题才使创业出现失败。

现在各种各样教你怎么去创业的课程就相当于那些过度治疗的医院和医生,他们先告诉你得了什么创业病,然后这些大师们替你来治病。

创业者们有时候也挺可怜的,他们被这些贩卖的焦虑症的标签击中,真的认为自己得了创业病,开始焦虑起来,于是就花大钱开始治自己的创业病。

我在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几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和许多创业者们泡在一起,我发现创业界出现了许多“咨询大师”,他们有的思维混乱,说话啰啰嗦嗦词不达意,更不要说有什么新颖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了。

可就这样的人在创业界竟还做起咨询来,据说生意还不错,这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想赚钱的心理,在那些也没有什么钱的创业者身上再赚上一把。

变季节了,天气凉了,身边住院的人开始多了。

创业大潮热了,各种各样的创业咨询大师也越来越多了。

虽然是两所不同的“医院”,但目的近乎相同,都是在过度治疗中,赚走你腰包里少得可怜的那点钱。

面对这些我们怎么办呢?

还是多看看我们的《一眼空间》吧,里边有观念,有视角,不收费,还净说真话。

如果我们的创业经验和感受,能给你一点点知识、信心和勇气,让你不要被那些想乘人之危的“庸医”宰上一刀,那是我们的期待和愿望。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为杜院长写的回忆录《我当院长十五年》。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