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贾母真正挂心的 可能唯黛玉一人而已 她虽极爱宝玉 视宝玉为眼珠子、命根子 但她知道 宝玉的人生自有他的父母为他规划、操心 而黛玉孤苦一人 偌大一个荣国府 也只有她一人真正关心她 说到黛玉 最大的事 莫过于她的婚姻大事 宝黛姻缘是老祖宗一直期盼、规划、惦念、推动、暗箱操作的大事情 而“金玉姻缘”背后的操纵者是王夫人和薛姨妈 所以 在荣国府继承人贾宝玉的婚姻大事上 贾府的老祖宗和薛姨妈之间屡屡过招 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 暗波涌动、刀光剑影 第一回合:看薛姨妈散布流言 却看“金玉”之说的由来 还是莺儿说的: 一个癞头和尚送给了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让錾在金器上 如此便有了宝钗的金项圈 “宝钗的金须有玉的方可婚配”也就是“金玉姻缘”的说法又是谁所发明的呢 薛姨妈呀 这是第三十四回薛蟠亲口说“从先妈和我说的,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并且早已和王夫人多次提起 可见金玉良缘的说法 是在宝钗选秀失败后 薛姨妈调整的新的战略方针 嫁不进皇宫就嫁入豪门 书中薛家的身份是领着内务府银子在外做生意 也就是内务府奴才一类 处心积虑散布流言 在荣国府刮起了“金玉姻缘”的风声 第二回合:鼓动元妃,降下玉旨 读过红楼的人 都知道元春从小也是跟奶奶贾母长大的 她也深知奶奶在家一言九鼎 没人鼓动她不可能私自决定宝玉的婚姻大事 并且利用端午节发放礼物的契机 隐晦又极其公开的 表达对“金玉姻缘”的支持 这个背后鼓动她的人只能是她的母亲王夫人 在众多的礼物中 独宝钗和宝玉的一样 黛玉和探春、迎春、惜春的一样 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用这种极其高明的方式试探贾母 贾母如果屈意默许 一切便大功告成 “金玉”之说就会从地下走到地上 这个计谋不可谓不高明 高明到了让人无懈可击 好像只能束手就擒 却看足智多谋的老祖宗如何应对? 第三回合:清虚观打醮,老祖宗四两拨千斤 元妃不但下赠礼 而且还特发白银一百二十两 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 委任张大仙人向贾母提亲 贾妃做的道场 张大仙人又岂敢为别人办事 再者说谁敢私自为贵妃的弟弟提亲 说的是哪家姑娘谁都心知肚明 在场的薛姨妈和宝钗也装聋作哑拭目以待 贾母好像有备而来 早知今天会有这么一出 不慌不忙地对张道士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个孩子命里不该早定亲,等大一点再说吧” 没有丝毫犹豫 也不问说的是哪家姑娘 一概拒绝 任你吹起千层浪 我不上钩 你又奈我何 一场危机 暂时轻松化解 第四回合:为宝琴“提婚”老祖宗机带双敲 第五十回贾母向薛姨妈询问宝琴的“年庚八字” 像这种询问待嫁女的年庚八字 寓意是再明显不过了 就是保媒说亲 又加上凤姐在傍边煞有其事的助阵 像极了一场凰求凤 实际上 就如探春所说“老太太一见了宝琴,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 这一举动 一则说明贾母真喜欢这个阳光、明艳的女孩子 二则让王夫人认了干女儿 那就大有文章了 那是杜绝别人趁机利用宝琴做文章给宝玉提亲啊 可见贾母在宝黛婚姻上是多么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生怕出一丝一毫的差池 向薛姨妈询问宝琴的年庚八字 不过虚晃一枪 打个烟雾弹 实则是拒绝宝钗 明明白白地告诉懒在贾家不走的薛姨妈 你看我宁可选择这个初来乍到的宝琴也不要你的宝钗 薛姨妈识破老祖宗壶娄里卖的什么药了吗? 第五回合:薛姨妈将计就计,反将一军 薛姨妈看明白贾母的用心了吗? 当然 要不怎说是巅峰斗法呢 薛姨妈心知肚明 但是装糊涂 还要将计就计 借贾母的台唱自己的戏 大肆宣扬贾母要把宝琴说给宝玉 可惜宝琴已经名花有主了 不但这样说 而且专门说给黛玉听 动摇整个荣国府的世心 因为贾府上下在宝黛婚事上早已默认 宝黛婚配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只是眼下两个孩子尚小 把“老祖宗要给宝玉宝琴保婚”的谣言布散开来 那杀伤力太大了 贾宝玉荣国府的核心人物 也就是荣国府的第四代继承人 他的婚姻肯定不仅仅是爱情 牵动着荣国府的每一个人的利益 六:木石姻缘终成镜中花水中月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书稿遗失 已成千古憾事 随着贾府的繁华不再 林黛玉香消玉损 逃难归来的贾宝玉 来到潇湘馆 但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连天衰草、匝地悲声 七:贾宝玉一语成谶 宝玉曾和黛玉戏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宝玉和黛玉又岂是一般的才子佳人、饮食男女 宝黛那是灵魂恋人! 灵魂里休戚与共的两个人 即使滔天的富贵 失去一方另一个人也无法独享富贵 请看: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又惹恼了黛玉 一个劲地赔不是“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到底意难平的宝玉 离家出走 但并没有浪迹天涯 而是守他的灵魂恋人的芳塚去了 请看第二回 “智通寺”里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煮粥度日的老僧 难道不是玉兄的后身? 如此推测 可能唐突那个天上没有、世上难寻、风流婉转的绝代才子贾宝玉了 读《红楼》已六年有余 每于茶余饭后 把此一玩 何止是换新眼目 每每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恨自己愚笨 不能深领曹公美意 只能反复再反复 和我一样沦陷在《红楼》里的人大有人在 一生一本书 唯《红楼》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