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吹雪 在50年代后期,三井、三菱和住友三大企业集团的社长会成员企业大体上是以前三大财阀的直系企业。到70年代前期,三大企业集团的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就从组织管理模式上来叙述下三大企业集团如何再次走向辉煌。 (一)战后财阀系企业集团已发生很大变化三大企业集团都有着综合商社和中心企业,即社长会成员企业,但集团的边界模糊多变;社长会成员企业一般又拥有“系列公司”。从联结方式看,财阀系企业集团是由核心圈企业通过“相互持股”、“社长会”、“系列融资”等联系纽带横向联结而成的,虽然银行在集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长会成员企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对其他社长会成员企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控股公司或大公司。从企业管理体制看,财阀系企业集团是属于协调型管理体制,非垂直支配型体制,社长会是最高协调机构。 三井、三菱和住友三大企业集团继承了近代三井、三菱和住友三大财阀的“血脉”;例如,财阀系三大企业集团的大多数成员企业原是三大财阀的直系企业;财阀系三大企业集团承袭了三大财阀的经营传统,经营领域广泛,经营业种几乎无所不包;财阀系三大企业集团也像三井和三菱财阀那样,拥有自己的综合商社。但是,与战前三大财阀相比,战后财阀系企业集团已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财阀拥有作为控制中心的控股公司,而企业集团没有。企业集团以法人企业相互持股的横向结合代替了战前财阀那种以控股公司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结构。 其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以集团相对集中管理和成员企业独立管理相结合的开放式管理方式,代替了财阀那种以血缘关为纽带的同族的垂直闭锁式管理方式。 (二)财阀系企业集团的特点而与欧美一些垄断企业集团相比,在日本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财阀系企业集团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点。 第一,多向环形相互持股。 在财阀系企业集团内,几乎所有的法人企业都相互持股,形成横向的相互持股关系,但并非单纯的双边横向联系,而是一种环形的多边结合关系,其中银行和综合商社是相互持股体系的核心,二者在集团中的持股率相对较高,即是企业集团的持股大户。法人企业多向环形相互持股是财阀系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集团内成员企业之间资本横向的相互联结功能和相互支持功能。 在美国,法人企业的主要股份持有者是个人、投资信托公司和其他种类的基金机构,这些股份持有者都是以获取红利和股票溢金为主要目的的。法人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普遍现象,而且是两公司射线式的相互持股,不是环形多向的相互持股,也不是限于本集团内的相互持股。 第二,最高管理成:社长会。 社长会是企业集团事实上的领导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关于企业集团或主要成员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主要人事调整及对外方针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协调,社长会一般首先在成员企业中进行协调,然后通过社长会成员企业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活动,总的来说是一种有制约性的横向协调机构。 第三,银行融资。 在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直接金融十分落后,而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又很薄弱。于是,财阀系大企业的融资严重依赖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又以银行贷款(间接金融形式)为主,即大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而且本集团内“主银行”是企业借款的主要提供者。银行融资的功能是“主银行”为本集团企业提供巨额的资金对于企业拥有资金保障机能和支持机能。其次,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和大股东,“主银行”对企业具有监督功能。所以银行是维系企业集团的重要纽带。 第四,集团内贸易。 不过,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很少直接进行贸易,而主要是通过本集团的综合大商社进行相互贸易。作为集团内的流通中枢和日本著名的跨国公司,“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三大综合商社,同海内外企业和市场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有庞大的信息网络,能够通过多品种、多地区的规模经营来分散和消化价格、汇率及贸易壁垒等方面的风险,因此,企业集团内的贸易绝大部分以综合商社为媒介。 “集团内贸易”增强了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同时在欧美市场,企业通过市场,首先就价格、质量、服务等贸易条件展开对等谈判,然后据此选择贸易对象。日本财阀系企业集团则首先选出贸易对象,即遵循优先与本集团企业进行贸易的原则,然后磋商贸易条件,而且通常这种贸易以本集团的综合商社为媒介。 财阀系三大企业集团的形成,不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日本式企业制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日本式企业制度的特色是集团内法人企业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系列融资”体系、“集团内贸易”的惯例、终身雇佣制、年功工资制和企业内部工会等。 日本式企业制度首先是在财阀系企业集团内实行的,后为新兴的银行系三大企业集团和其他大企业所仿效。日本式企业制度是日本式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