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爱打人、抓人,父母怎么教育,最见效?

 剽悍晨读 2021-03-17
主播:大宝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3月17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男孩的思维方式大不同》。
 
这本书是由从事大脑生物学和性别差异研究40年的迈克尔·古里安所写。每个男孩身上都有一种天生的“破坏力”,每一位养育男孩的父母都费尽心机地想搞清楚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整天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调皮捣蛋、不守规则、静不下来,甚至怎么讲道理都不听?其实,那些藏在天性之中让男孩不受控的“破坏力”,也正是他们未来创造力、独立性、行动力的来源。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孩子爱抓人打人,该怎么纠正?”

爱打人的乔治

 
芬妮有个5岁的孙子,名叫乔治。
 
跟大多数男孩相同的是,乔治的精力非常旺盛;跟大多数男孩不同的是,乔治会把多余的精力用在打人上。
 
他会拿塑料锤子敲敲这个,打打那个,看看别人是什么反应。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爱,配合他。渐渐的,大家发现乔治打人打上瘾了。有时,他还会非常用力。
 
芬妮决心纠正乔治这个坏毛病。于是,这天在乔治又打她的时候,芬妮赶快很严肃地跟他说:“乔治,你打疼奶奶了。”
 
可是,乔治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用塑料锤子打芬妮。
 
芬妮立刻在他面前,撸起袖子,让他看事先准备好的发青的皮肤,并大声跟他说:“你看,乔治,这都是你打的,我非常疼。
 
乔治怔了一下,用手去碰那个假乌青。芬妮立刻装出很疼的样子。
 
乔治看了几秒后很难过,呜咽着,眼瞅就要哭了。这时,芬妮一把把他抱进怀里,跟他说:“乔治,我很爱你,但你打奶奶的时候,真的很疼。
 
打那天起,乔治打人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纠正的策略 

 
打人是幼儿尝试独立的一种常见行为。他们的目标不是打人,而是表达态度,表达自我。可是如果不加以纠正,在思维惯性下,他们会把打人当成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在前面的案例中,芬妮的这套纠正方法很高明。
 
她的策略包括:
 
以爱贯穿管教之中。不管是指出错误、劝说,还是安慰,芬妮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爱意,没有给乔治留下心理阴影;
 
制造新的场景。以前人们觉得孩子打人是活泼好动的可爱行为,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他的力气也会越来越大,必须给他提供新的场景,让他明白打人会给别人带去怎样的伤害;
 
制造可见的证据,让后果清晰可见。孩子不喜欢被大人管教的最主要原因是:大人的说教,孩子很难感知。比如,芬妮胳膊上如果没有假乌青,乔治很难相信芬妮的说法。
 
可以说,芬妮给乔治设计的是典型的体验式教学。这在乔治的成长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一课。鲜明的场景会让乔治牢记很久。
 
 
教育的契机
 
跟女孩不同,教育男孩是需要契机的。
 
对于一些危险的事,或者错误的事,女孩容易被家长劝服,克制自己不去做。
 
男孩则恰恰相反,你想通过说教约束男孩的行为,是很难的。他们对于“禁忌”非常好奇。因此,父母要允许男孩犯错。
 
而教育的契机就是在他犯错的时候。
 
在他们犯错后,家长要用严肃且严厉的声音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并让他们自己说以后该怎么做。
 
其中,在告诉他们错误的时候,要像芬妮一样明确指出他的不当行为,会对外部世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给他看打碎的碗、给他看打伤的淤青,给他看被他破坏的玩具等等。
 
还是那句话,对男孩来说,亲眼所见通常比言语描述更为有效。亲身体验到自己造成的后果,能够更好地触动他。
 
当然了,男孩没有看起来那么坚强。在教育之后,父母要及时表达爱意和原谅。否则,他们会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丧失一部分好奇心和对外探索的欲望。
 
总结一下,男孩的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说服教育比不上体验式教育,在他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打骂,而是让他看到“那个摔坏的玩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