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之四:鲁迅1 1.生平与思想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改为树人。" 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1881年9 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母亲鲁瑞也识文断字。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学习了许多诗书经传,他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看了许多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并从野史、杂记中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学的熏陶。1893年,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件被捕入狱,后父亲又患重病,家庭的破败使鲁迅尝尽了人间冷暖。由于童年时代他常随母亲去乡下的外祖母家居住,有机会和农民的孩子一起玩,所以他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生活,深知农民身受的压迫和痛苦。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成为他反对封建思想的萌芽。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继洋务运动以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 正道" ,决心" 走异路,逃异地"。1898年5 月,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翌年1 月,改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他对洋务运动采取否定态度,接受了维新思想。这时期他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受进化论影响较深,从而增强了他战胜旧文化的信心。1902年4 月,他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他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在《自题小象》诗中发出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爱国誓言。最初,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患病的人,为了能在战时当军医,同时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4年9 月,他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有一次,教室里放纪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片,其中有个画面是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面对惨剧,神情木然。这使鲁迅深受刺激。他意识到中国的国民性有许多害处,国民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为了改变国民精神,挽救民族危亡,他弃医从文,开始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并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提倡反叛精神。在日本的7 年,鲁迅广泛接触了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909年8 月,鲁迅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以兴奋的心情迎接它,并组织" 武装演说队" 宣传革命。这一年,他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怀旧》。1912年1 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到教育部工作,5 月随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鲁迅感到苦闷。从1912年到1917年,鲁迅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业余时间辑录和校勘古书、看佛经、搜集金石拓本,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18年,鲁迅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活动,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陆续发表小说、论文和杂感。同年5 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拉开了鲁迅战斗史的序幕。1919年,北京爆发了" 五四" 运动,鲁迅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1920年秋至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小说史,后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小说无历史的空白。1925年前后,鲁迅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的文艺副刊,编辑了《未名丛刊》、《乌合丛书》与《未名新集》。" 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他的杂文也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在《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中,他提出" 痛打落水狗" 的主张,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这时期的杂文都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里。1924年至1926年,鲁迅将23篇作品收入《野草》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作品语言优美、构思奇特,寓意深远,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且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