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文学漫笔 2022-05-13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鲁迅奋斗的一生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正适家道式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人狱,父亲患病不起,他在从小康人家坠人困顿的途中,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因母亲娘家在农村,鲁迅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与农民。

1898 年,鲁迅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此间,他接触到了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激发了他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3月鲁迅考取官费留学到日本,先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当时的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留学生受其感染,轰轰烈烈地展开反清爱国运动,鲁迅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与此同时,鲁迅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如梁启超在东京出版的《清议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等。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峨眉出版社1947年版。

这一时期,鲁迅的注意力主要在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先后写了《说钼》、《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分别介绍了居里夫人新发现的镭和研究了中国的地质矿产等。

1904 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①鲁迅:《<呐臧>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在仙台二年,一方面得到了老师滕野先生公正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民族歧视。特别是一次看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鲁迅受到了很大刺激:画面上是一个被日军捉住的说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他行将被日军砍头示众时,周围站着看热闹的同样是一群中国人,他们面对惨剧却神情麻木。受此刺激之后,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②同上书,第417页。

1906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他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其中《摩罗诗力说》介绍了欧洲文学史上许多具有反抗精神的诗人的事迹和作品,同时也阐述了他自己对文学的见解。

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鲁迅之所以译这些作品,乃是为了借他人之新声,发国民之愚昧。

1909 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回国后鲁迅曾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912 年,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到北京。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和痛苦。他一度沉默,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鲁迅从沉默和思索中走出,拿起文学武器,以新的姿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建设之中。

1918年起,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活动。1918 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因其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性,加上形式的别致,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地发表了一系列小说作品。除小说之外,鲁迅还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了许多杂文,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对当时提出的妇女问题、家庭问题、青年问题等作了深刻分析,尖锐批判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先后支持和组织了语丝社、未名社,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过《国民新报·文艺副刊》,还编辑了《未名丛刊》和《乌合丛书》等。

1925 1926年,他在先后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斗争。“三·一八”后,鲁迅由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于19268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文科教授。不久,又应中山大学之聘,于19271月抵达广州,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到广州后,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于“四·一五”发生了大屠杀,鲁迅向学校当局要求营救被捕学生,没有结果,愤而辞去一切职务。

19279月鲁迅离开广州,10月定居上海。1928 年主编《语丝》半月刊,并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1929年起,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编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出版《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等。此间,在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鲁迅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魯迅列名发起人,出席左联成立大会并发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他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这一时期,他先后编辑过《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参与了《文学》和《太白》的编辑工作。在创作上,他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投身于反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同时也以历史为题材创作小说。

193610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鲁迅的文学思想

鲁迅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文化革新事业和文学事业,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20世纪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世纪,民族文化的觉醒首先是从“人的觉醒”开始的,即如鲁迅所指出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②”。鲁迅:《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第20页。

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这个根本,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鲁迅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但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一直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鲁迅为了给灾难深重的祖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曾努力探究古今中外广阔的思想领域,并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但鲁迅却从未成为任何思想的“俘虏”,他总是从自己反帝反封建的目的出发,对各种思想不仅有所选择,而且有所改造、有所扬弃。

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鲁迅这样回忆起早期所受的进化论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①《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上册),第311页,国家出版事业管理版本图书馆研究室1980年印行。

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②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46页。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

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中汲取一种发扬人的个性的“图强”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与他的“立人”主张分不开,他很早就提出了“致人性于全”③鲁迅:《坟·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1卷,第35页。的理想,他认为要振兴民族,“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④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657页。

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点,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⑤鲁迅:《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第3卷,第26页。以引起对人性疗救的注意。

当然,上述思想在鲁迅那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鲁迅就曾说他在1926年前后,因目睹残酷现实,受到莫大震动,原先所循着进化论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⑥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第5页。

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论争“革命文学”,因而阅读与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⑦鲁迅译:《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上海大江书铺1929年出版;鲁迅译:《艺术论》(普利汉诺夫著),上海光华书店1930年出版。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33)中指出,“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①何凝(瞿秋白):《<魯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文集》第2卷,第997页,人民文学出版杜1953年版。

新时期以后,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鲁迅思想在前后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即使是在前期,他的思想也是呈现出“生物进化论与阶级斗争观念”的消长、“国民性与阶级性”的消长、“个性解放与群众创造历史观念”的消长的态势。②林非:《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只是在后期,他更多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离弃了五四个性主义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思想趋于革命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鲁迅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多方面的探索,如有学者从文化哲学、文化心理结构、人生哲学等方面探索鲁迅精神结构的复杂性,③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贓><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还有学者努力发掘鲁迅的“生命哲学”④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等。

鲁迅思想的特征,与他所从事的文化事业以及时代所赋予他的文化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难以分离,他学习、研究、思考、探索的领域常常超越了某一个具体的领域。他的目光几乎渗透到了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艺术学、文学等一切的精神文化领域,而且各个方面交相渗透,常常是难以相互剥离开来。因此,了解鲁迅的思想,对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地位。

小说方面:

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1926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30 年代鲁迅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几篇“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性质的小说⑤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第456页。,这几篇历史小说与写于20年代的《补天》、《奔月》、《铸剑》等几篇同类作品,后来一并被收入《故事新编》中。

杂文方面:

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杂文。

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5本杂文集中。

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等。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总之,鲁迅把他充沛的才情、感兴与想象力,融入杂文中,表现得比他的其他作品更直截了当。因此,杂文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阅读理解他的小说等其他作品的最好的参照资料。

30年代,鲁迅的杂文创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他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中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作过这样的统计:1927年以后的9年间,他的杂文比这以前的9年数量多了两倍;而这后9年中的最后3年的数量又等于前6年。

这说明,鲁迅的杂文创作越到后来数量越多。其中的原因:其一,是30年代的严峻斗争形势所决定的,用鲁迅的话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其二,是由杂文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杂文短小精悍,像投枪、匕首,所以在30年代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思想战线斗争十分频繁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战斗威力;其三,鲁迅此时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武器,对社会现象有更透彻的认识,这无疑有利于杂文的写作。

1928 年后鲁迅的杂文主要收人如下集子:《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该集为鲁迅去逝后,由许广平编成)

这些杂文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如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文化围剿的罪行;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如对文艺界表现出来的倒退、复旧倾向的批判,对文坛“捧杀”与“骂杀”现象的批评,对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有各种思想评论,如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对各种错误的文艺观的批评等。

诗歌、散文方面: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除最后两篇外,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完全一致。作品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

在艺术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