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说西游(01)——缘起(一)

 新用户1231PvBT 2021-03-17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西游记》这本书及其故事情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绝对用得上“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这八个字的,其影响力甚至远超“四大古典名著”的其它三本。自该书成型面世以来,历史上众多名家均对其内容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到了近现代以后,就更是有很多人将之加以改编后拍成影视作品,有“尊重原著”的,有“戏说”的,有“大话”的,甚至还有各种恶搞、丑化的,等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心智,他就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意境。这正是“名著”之能成为名著的原因所在,其间倒也并无所谓高低对错之分。
        然而,现在少有人知的一点却是:这样一部在几百年间影响了无数人的伟大巨著,它其实却是一部“作者不详”的作品!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但其实这仅仅只是后人“考证”的结果,后来又经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予以“确认”,这才逐渐成为了一种“公知”的;但事实上在明朝万历二十年出版的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是并没有作者署名的,其文序言中也明确说过“不知其何人所为”!而后人“考证”的结果,基本上偏向于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游记》是由宋末元初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所作,另一种则是现在公认的由吴承恩所作。
        说丘处机为《西游记》作者的依据,主要是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齐天大圣只不过是丘处机的杜撰而已”一文。由于蒲是专写神怪异志小说的,他说的话当然就会对《西游记》这样一部大型神怪小说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到现在,中国道家中很多人都一直认为《西游记》最早是由丘处机所写,吴承恩只是集合并整理了丘处机所写的“西游大旨”,将其故事完整化而已。
        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依据,是来源于清朝考古学家吴玉搢在自己的《山阳志遗》中的记载,而他用于判定吴为《西游记》作者的主要原因,却只是“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且“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后世鲁迅、胡适等人“考证”并认定吴为《西游记》作者的依据,也就正是来自于吴玉搢《山阳志遗》中的记载。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的去思考并“考证”一下的话,却会发现:其实丘处机和吴承恩都不大可能会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
        我们先说丘处机。他是道教全真教的掌教和真人,而且丘处机也是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宋、金朝和蒙古帝国时期有很大的名望,是非常受敬重的名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民族英雄,因为丘处机在74岁高龄时曾带领弟子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战争和杀戮,这件事情将丘处机的名字传到了全世界,使他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广泛的敬重。
        那么,如此一个集当世修炼大成的大真人,这样忙碌的一个公众人物,他会有兴趣和时间去写“小说”这种东西吗?而且还是一部长达82万字的长篇小说?另外,从《西游记》中普遍体现出的“扬佛抑道”的思想,似乎也不可能会是丘处机这样一个作为道家代表性人物会写出来的东西,这点我在后面会专门进行分析,这里就先不提。
        我们再来看吴承恩。他的一生,都是失意之后再失意,几乎就没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候,虽然他本人也有很多著作, 如《禹鼎记》、《射阳集》、《春秋列传序》等,但这些著作和《西游记》无论是在文笔上还是在格局上相较,其悬殊都实在是太大了!而吴承恩一生中的很多散文等相关文字现在都已经失传,就连代表作《 禹鼎记 》也都失传了,可见其传播力度和知名度都不足。
        按吴承恩一生的坎坷遭遇来看,他科举不顺,四十四岁方才入贡,随后做点小官,却又被同事诬告辞官,其晚景穷困凄凉,主要以卖字、卖文和写书等微薄的收入为生,到76岁而亡。就以其一生的经历来看,说他能写出被后世称为“中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游戏精神”的伟大巨著《西游记》来,这中间的可信度也实在是很有限的;就更别说《西游记》本身还根本就是一部跟佛道修炼息息相关的巨著,非有莫大的佛道修炼功底,别说是写《西游记》了,就是看,也只能是看个“神仙打架”的热闹罢了……
        所以,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是根本找不到最初的“原作者”的!而《西游记》其实早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非常有热度了,在元代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版本,其内容的宏大不亚于现在的《西游记》了,而在元代之前也有或多或少《西游记》的部分素材,所以说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其实并不是百分百纯原创,是后人取用了之前的素材,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之不断加之完善,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吴承恩版本《西游记》。
        那么,最初到底是谁,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会脑洞大开的“创作”出这样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和荒诞之极的“故事情节”来呢?

        人们一直都普遍认为:《西游记》是取材于唐初玄奘法师西行五万里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知识并带回大量佛经的历史典故。而事实上,真正读过《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口述,门人辩机笔录)和熟知佛教发展史的人,会发现《西游记》中除了“唐玄奘”这个人是真实的以外,书中其它所有故事情节其实都跟真正的“唐僧西行取经”并没有任何关系!以至于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在考证时只好说“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应该没有看过《大唐西域记》”这样的话。
        这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白骨精、蜘蛛精、火焰山、女儿国……所有这些人物、地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故事情节,全都是最初那个“脑洞大开”的怪人凭空构思出来的东西,而他绞尽脑汁(我们姑且这么说)所构思出来的这些东西,如果要按现在人的话来说,却只是为了达到一个“体现浪漫主义精神”、只是为了能够起到“游戏”和“娱乐”精神的作用,那我就不知道这个怪人到底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是有着怎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才会子虚乌有的凭空创造出这样一些奇怪的神魔形象和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来了。
        固然,《西游记》这本书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年代,经由无数人不断修改和补充后才最终成书的,但无论后世的人如果改,如何填充内容,就都只是围绕着最初的“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西天取经”这个主题展开的。问题是最初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四个原型到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他们一个是猴子,一个是猪,一个是水怪,一个是龙,这里面是有着怎样的一种寓意在里面呢?为什么不把他们说成是虎、羊、牛或别的什么东西呢?
        我们在认真读《西游记》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是有好些疑点存在的。比如孙悟空在一开始大闹天宫的时候,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满天神将都被他打得东躲西藏,而当他后来保唐僧取经的时候,却经常连一个神仙的小跟班(如弥勒佛的黄眉童子)或神仙的宠物坐骑(如老君的青牛怪)都打不过呢?
        此外,文中对主要人物的称呼也是时时变化着的。如孙悟空有“美猴王”、“大圣”、“弼马温”、“悟空”、“行者”等称呼;猪八戒又名“悟能”,唐僧又名“三藏”等,这都是正常的称呼。但书中又多处将孙悟空称为“心猿”、“金公”,将猪八戒称为“木母”,将沙和尚称为“黄婆”,这就让绝大多数人摸头不着脑了;尤其是孙悟空,他在有的章节中被称为“心猿”,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挪骗宝贝(第三十四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侵”(第四十一回)等,而在另一些章节中却又被称为“金公”,如“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第三十八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四十七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八十六回),等等。
        如果是熟知中国道家修炼文化的人,就会知道:所谓“金公”、“木母”、“心猿”、“意马”、“黄婆”等名词,其都是道家修炼中的专用术语,其分别对应着人体内部的“肺”、“肝”、“心”、“肾”、“脾”这五个脏腑,是道家在修炼一种极为高深的功法“五气朝元”时所要用到的概念。而孙悟空只是师徒五人(白龙马其实也是唐僧的徒弟之一)中的一个,他怎么会忽然扮演“心猿”(心)的作用,忽然又变成“金公”(肺)的作用呢?
        正因《西游记》中诸多章节中所用的这些道家修炼专用术语,以及文中诸多或明或隐的诗词暗喻,一直以来,中国道家修真界都是把《西游记》作为一本指导修炼的“工具书”来看待的!而事实上,以前的《西游记》是有着“证道书”这样一个名字的,历代以来也都有道家修炼人士对其进行过专门的解读。而除去外界对于《西游记》的各种胡乱解说以外(这里的“外界”指的是“学术界”和“思想界”对该书从“人文世俗”角度所作的解读),历代道家对于《西游记》的解读,都认为其是一部阐述道家修炼“金丹大道”修证核心、“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的书,但为何文中却明显具有着“扬佛抑道”的味道呢?在《西游记》中,几乎处处都透露出“佛法远胜道法”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其中的“车迟国”一回,就更是直接赤裸裸的把道家的“三清”圣像往粪坑里一丢,道家修炼有成的三大“国师”也俨然成了妖魔鬼怪所变,在跟孙悟空斗法中逐一被打回原形、形神俱灭。试问:如《西游记》真为道家长春真人所著,或是真如后世道家所谓“阐金丹大道”之书,那他们会如此的“灭自家威风”、会将自己毕生供奉的“三清”道祖如此不堪的玩弄于文字之中吗……
        此外,书中尚有很多处看似很矛盾、或是根本就“看不懂”的地方存在,自该书面世以来,就也实实在在的吸引了不少佛道修炼人士及文人墨客对其大加解读,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解读”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当数清代“悟一字”陈士斌所著的《西游真诠》和同时代的“悟元子”刘一明所著的《西游原旨》这两本书了。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