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益气聪明汤,具有补益作用,能够治疗清阳不升的高血压头晕眼花。 有一个老妇人,血压一直很高,头晕耳鸣眼花,很不舒服。中医生看到血压高,一般都不敢用补。 不能受高压能不能补的限制,病人头晕眼花,没力气,脉弱,耳鸣,就是典型的气虚,清阳不升。 开李东垣《脾胃论》的益气聪明汤。结果几剂头晕耳鸣好了,人也有力气,血压居然降下去了。颈椎病清阳不升的也可以用。 益气聪明汤治全身无力 头晕眼皮重,拉不起来,或耳鸣或鼻塞,是气虚,清阳不升,益气聪明汤。老人大医院查没事,可全身没力不舒服,少气懒言。这是气虚,清阳不升,西医讲的心脏无力,心肌缺血,用益气聪明汤,补气升阳还不够,要加点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活血之品。脾胃气足,心脏有力,身体就很轻松。 耳鸣的人:像知了总在耳中鸣叫,像总是听到黄药师吹萧…… 眩晕的人:咦,天花板怎么掉地上了?房屋倾斜,地面也在波动!身体稳不住了,眼前开始飘忽…… 有颈椎病:颈椎麻木、疼痛,可我明明才坐电脑前一个小时啊! 老年痴呆:这个人为什么要带我进屋,这是谁的家?我是谁? 以上症状,表面上仅有一个联接点:患病部位均在上。往深层找原因,则可能和脾胃虚弱,导致清阳不升相关。一些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白内障等病,也是由此而来。 脾主运化,胃主消化,当饮食进入胃腑,在胃的腐熟消化后,精微物质被吸收,经脾的运化作用,分别输运到全身。如果脾胃虚弱,不能与呼吸而来的清轻之气结合,将精微物质向上输送,便是清阳不升,令口舌诸窍都浑沌,引起耳鸣、眩晕,老年痴呆等症。 来自《东垣试效方》的益气聪明汤,益气升阳,聪耳明目。正可既助脾胃运化,又可使清阳升起,解决病痛。 组成: 黄芪甘草人参各15克 升麻葛根各9克 蔓荆子4.5克 芍药3克 黄柏酒制,锉,炒黄,3克 用法:将所有药材研成粗末,每次取9克,用水煎煮后服用。睡前、清晨各服用1次。 此方既然要益气升阳,补气要药黄芪和人参便责任重大。黄芪固表,药力向上和向外走。人参走内,大补元气,固五脏之气。两者同用,各以所长补其所短,益气升阳而举陷。 甘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调和诸药的办公室主任角色,但其实它也是一味补益中草药,中焦气血虚弱的时候,它能撸起袖子就上场,生血补气。同时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三味药就像守卫大本营的将帅,运筹帷幄,让脾胃的运化功能大增。那么,升清脾胃,上阵杀敌,该点谁的名呢? 自然是善于奔走,人未到味儿先至的将才了。 升麻辛甘微寒,葛根甘辛凉,两味药都因甘味而补中焦脾胃,又因辛味而善于走窜,均可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正胜任此行。 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 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 两味药的区别: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之功。并能解肌发汗,风寒、风热表证均宜(风热上扰也是清阳不升的坏处之一哦)。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升阳举陷之功,又清热解毒。 也就是说,葛根偏于主外,升麻偏于主内。共同成长,共同升清,合作共赢。 升麻和葛根正在前方忙赶路,蔓荆子跟在后面追:等等,还有我呢! 蔓荆子同样味辛,却兼苦味,能燥湿,带着微微的严肃,有点寒意。能疏散因清阳不升引起的风热上扰,清利头目,除湿气。可将人体之正气舒舒爽爽地上达于巅顶,是一味治头痛和眼疾的好药材。 升麻和葛根回头,咦,听名儿以为是个软妹子,没曾想能耐却不凡。赶紧停下脚步:巾帼,咱一起。 芍药妹妹(白芍)在后面敛眉泛酸吃醋啦! 本来是健脾胃,升清阳的,为什么要加入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的白芍呢? 自然是因为肝藏血了。脾胃所主的运化,是需要血行来推动的,所以脾胃把水谷精微物质转化成血,储存于肝脏,起到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的作用。 如果肝血虚,脾胃的升清功能便会受到抑制,易引起头痛眩晕等症。而白芍不仅养肝血,还柔肝止痛,对于因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甚则头痛眩晕,甚至痘疹发斑,都是手到擒来。所以,白芍和升麻、葛根,早就是一个公司的,在一个治麻疹的升麻葛根汤里共过事。 难怪看到升麻葛根等蔓荆子要吃醋,原本白芍就味苦、酸,性微寒。柔肝止痛是她的本事,喜欢吃点小醋,像林黛玉一样生个气,也是骨子里自带,本性! 这个益气聪明汤里,还有位它们的前同事,就是那个和黄芪人参人模人样站到一起的甘草。此时,甘草正微笑着注视它们,似乎在鼓励:成年人不讲吃醋,只讲责任。要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哦。 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所以白芍所属的肝,与肾是子母关系,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母脏病变会影响到子脏。又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血分药黄柏因此出场。 黄柏补肾生水,性味苦寒,清热泻火,善于去除“肠胃中结热”。此方用量最大的黄芪人参性温,升麻葛根蔓荆子又辛散,黄柏的苦寒可为其反佐(他拍拍还稍许不开心的白芍,你敛阴降火也可反佐,在这家公司,和我比和升麻葛根更有共同语言哦),达到调和药性的功效。 另一方面,黄柏补肾生水,可固摄下焦,如果没有黄柏,很有可能补气之后,从下焦漏下。所以中医用方,确是前方后营都顾及,思虑周到。 由上各药的功效与配伍也可看出,此方与诸窍相关,难怪以聪明命名。 眼疾方面,可治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白内障等。 耳疾方面,可治耳鸣耳聋。 头疾可治眩晕,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症等。 甚至颈椎病、高血压病等,只要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有关,也可采用此方。 相关报道 耳鸣:本方治疗耳鸣50例,以耳鸣症状变化评定疗效,7日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35日。 结果:随访治疗5个疗程后,耳鸣症状完全消失32例,耳鸣症状减轻15例,无明显好转3例。(《四川中医》2 012年第1期) 颈椎病:本方加减治疗颈椎病60例,对照组34例口服颈复康冲剂,同时配合按摩。30日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左右。 结果:治疗组治愈45例,好转11例,4例无效,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老年性痴呆:本方加减治疗老年性痴呆(AD)脾肾两虚型30例(治疗组),对照组30例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结果: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5期) 益气聪明汤 【组成剂量】黄芪15克,甘草15克,人参15克,升麻9克,葛根9克,蔓荆子4.5克,白芍3克,黄柏3克。 【用法用量】上药共研粗末,每取9克,加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渣,临睡前热服,近五更再煎服之,得睡更妙。 【功用】益气升阳,聪耳明目。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证。症见内障初起,目糊,视物昏花,神水变淡绿,次成视歧(复视),久则不睹,神水变成纯白色;亦治耳聋、耳鸣。 【方论】本方所治的目障、耳聋是由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宜补中气,升清阳,利清窍。方中 黄芪、甘草、人参甘温以补益脾胃; 升麻、葛根、蔓荆子轻扬升散,鼓舞胃气,升发清阳,上行头目; 白芍敛阴和营; 黄柏降火,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药调理肝肾,且以制约升散药之太过。 诸药合用,中气充足,清阳得升,清窍通利,则耳聪目明。 正如《东垣试效方》所说:“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医论】《脾胃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盖胃为营卫气血之源,脾胃旺盛,则气血充足,身轻体健,耳目聪明。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气血不能输布上达清窍,故目障、耳聋等。病证虽多,总由气虚下陷所致。东垣引用《素问》“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和《难经》“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的理论,指出脾胃受病,五脏得不到需要的营养,便无以充养九窍,皆令耳、口、鼻等九窍不通。 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是本方配伍特点。若不用升提药,则升阳举陷之功不显;若不用补气药,升提无济于事。气虚则清阳下陷,故必以补气药为主,气足则陷自升。升提药只用少量即可,不必过多。 《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参、耆甘温以补脾胃; 甘草甘缓以和脾胃; 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午胃气,上行头目。 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 白芍敛阴和血, 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好久不见!我很想念大家! 自去年新冠疫情以来,工作与生活节奏都被强行改变了,书生的更新也陷入历史低谷:半年一更。对不住长期关注医界书生的粉丝们了。 前天有位老朋友,兴奋地拿着一张抄写的纸条跑到门诊来找我,认真地问道:“最近记忆力下降的厉害,我觉得自己智商有点不够,所以上网一查,结果发现一个益气聪明汤。多好的名字,是不是能让我变聪明?” 不错,还挺专业,查到了益气聪明汤。 但是,首先我想说明的是,你所想要的“聪明”,和益气聪明汤的“聪明”之间,可能差了一本《说文解字》。 益气聪明汤,是金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子,记载于《东垣先生试效方》。主治的什么病呢? “内障、耳鸣,或多年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哦,原来李东垣指的是耳朵和眼睛的灵敏度!完全不是您以为的智力问题啊! 聪明这个词,我们今天用的意思好像就是智商高嘛,那古时候为什么指的是眼睛和耳朵呢? 读懂汉字,首先要从字形上来体会。 “聪”字的字形,从甲骨文开始,就是左边有个耳朵,右边有头面、有心,表示听力清楚,听到的东西能很清楚地传递到心里去。这叫做“聪”。《说文解字》“聪”:察也。察者,覈也。聰察以雙聲爲訓。从耳悤聲。《庄子》:耳彻为聪。《春秋繁露》: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 “明”又是什么意思呢?明字的字形,更是四千年来没有变化,左边是太阳,右边是月亮,这是古人在自然界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两种事物,所以组合起来表示眼睛看东西非常清楚。《说文解字》:“明,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左传》:“照临四方曰明。”从发光发亮的意思出发,表示视觉清晰。 “聪”“明”合用,表示耳朵听力与眼睛视力都非常棒,能听得清、看得清世间万物,感知准确。也就是成语“耳聪目明”的根据。 所以,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目的在于通过补中益气的方法,达到耳聪目明的目的,这才是这张方子所最直接的目的。 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益气聪明汤的原方: 黄芪、甘草各半两,人参半两,升麻、葛根各三钱,蔓荆子一钱半,芍药一钱,黄柏一钱(酒制,炒黄)。 呋咀,每服秤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临卧。 按现在常规剂量重新编排一遍: 生黄芪15g,生甘草15g,人参/党参15g,升麻9g,葛根9g,蔓荆子5g,芍药3g,炒黄柏3g。可以用作汤剂,也可以打成粉,每次晚上睡觉前,服用6-9克,可能更接近原方用法的意义。尤其是临睡前服用,通过夜间运化吸收,能更好地滋润耳目。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听觉和视觉都很清晰透彻,人的内心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也会有更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到后来,“聪明”演变为天资高,记忆力、理解力强的意思。 如果眼睛视物不清出现老化、白内障;耳朵听力下降,出现耳鸣、耳聋。耳目不聪明,还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眩晕、失眠、健忘、痴呆等病症。益气聪明汤针对这一病因病机,在现代的临床中,应用的仍然十分广泛。尤其是一些老年性的器官衰退,最后影响到了记忆力、反应力,通过益气聪明汤改善视觉和听觉,也能起到提高记忆力、反应力的作用,是不是也算间接起到了把人变聪明的目标呢? 这就需要各位读者开启智慧,自己理解了。正如古人诗云: 瞽者不视色,聋者不听声。 观其动作间,视听由心生。 一心苟有蔽,耳目绝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