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被315曝光的3月15日,晚上8点整,人们期待已久的“3·15”晚会如期而至。 咱们话不多说,直奔主题,且看今年又有哪些企业“喜提”315点名。 1、人脸识别遭滥用 第一家被点名的企业是科勒卫浴。 晚会曝出,科勒卫浴门店偷偷捕捉顾客的人脸,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精准识别人脸信息,例如性别、年龄,甚至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个卫浴公司“偷”人脸,有什么用? 他们在获取到你的人脸信息之后,便会与其他信息综合起来,例如你来了这家店几次、购买了什么价位的商品、一般是什么时间点来……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完善之后,下一步便是大数据杀熟,宰你没商量。 根据涉收集人脸数据的摄像头系统生产商 “ 万店掌 ” 介绍,目前他们平台拥有的人脸数据量累计上亿。 查询“万店掌”的官网,你会发现,不止科勒卫浴,宝马、Max Mara、良品铺子、喜茶、水星家纺、晨光文具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它的客户。 2、求职简历被贩卖 金三银四,正在找工作的读者朋友们要小心了。 只要你通过招聘平台投过简历,那么,你的简历就有可能被放到黑市贩卖,标价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而企业账户( 伪造的资质申请也可以通过 )只需要花钱办个会员,就能无限制下载这些简历。 细思极恐!你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私人信息,完完全全掌握在一个陌生人手里,而此时的你并不知情。 试想,有人在你房间里凿出了一个洞,每天偷窥你的日常生活,你却一无所知…… 3、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 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安全提示”——手机垃圾太多、内存不足、有病毒…… 然后便会用手机清理软件或者安全软件对手机进行扫描,你以为它们扫描的是垃圾和病毒,殊不知,它们扫描的是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 智能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等软件,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能读取几百次应用列表和个人定位,随后进行机主用户画像,帮助广告商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导致手机里的垃圾越清越多。 4、浏览器里的虚假医疗广告 曾让百度吃了大亏的医疗广告,UC浏览器和360搜索依然在做,并且采用了一模一样的手段。 对于虚假医疗广告,广告代理公司也是不折不扣的帮凶,记者进行暗访时发现,只要提供微信号和产品类型,广告代理公司很快就能生产出一篇减肥、降血糖广告。 而在投放过程中,平台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广告费给到位,虚假的医疗广告也可以发。 9年前,360董事长周鸿祎的演讲还历历在目:“我不挣这个医疗行业的钱,不挣竞价排名的钱。” 如今,啪啪打脸。 前40分钟看下来,航叔觉得,这场晚会还是有点东西,紧扣人们辄需关注的信息泄露议题,打了很多人的脸,也给很多人及时提了个醒儿。 但,后半段看下来就乏善可陈了,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样,例如瘦肉精、“瘦身”钢筋、名表维修猫腻,约等于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公开的“秘密”。 02被315忽视的回顾我们整个2020年的消费,会发现,它一直逃不开一个词——直播带货。 去年年初,疫情黑天鹅助推了直播带货的火爆,使直播带货爆发出了亿万级的商机,但随着潮水的褪去,直播带货的“狰狞面目”也开始暴露。 首先,是屡禁不止的卖假售假。 说起直播售假,消费者们一定深感其害,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辛巴的假燕窝事件。从辛巴开始,又发生了一连串的网红带货被打假事件,罗永浩、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纷纷陷入假货疑云中。 网红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商家? 就在几天前,直播间的鸭肉冒充牛肉干事件还登上了热搜,让广大消费者深感不安。 其次,是人尽皆知的数据注水。 去年双十一,据媒体报道,某当红脱口秀演员在“双11”期间的一场直播结束时,311万名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人真实存在,其他观众都是花钱买的,就连直播互动中的粉丝评论都是机器刷出来的! 在这巨大的水分之下,商家成为了受害者,商品退货率高,算上产品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再加上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坑位费”,一场直播下来,商家反而要倒贴钱。 直播乱象层出不穷且屡禁不止,其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金额之多,难道不值得被315拎出来曝光吗? 除了贯穿我们一整年消费的直播带货,还有近在眼前的特斯拉。 今年1月,有用户曝光用超级充电桩充电后,车子突然断电趴窝,特斯拉回应:是国家电网电流太大。 前几天,一名海南的车主在停车时刹车失灵,撞上护栏,特斯拉回复:地面湿滑,车主踩制动踏板的幅度比较轻。 “失控门”、“刹车失灵案件”被频繁曝光,除此之外,特斯拉“冬季续航时长”和“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也受到质疑。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让消费者心里打鼓,特斯拉究竟是不是值得购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在众多消费者眼里,特斯拉应该上榜315,不仅仅是因为车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有把消费者当成傻子的傲慢态度。 2020年,消费者见证了太多太多…… 在315之前,有人预测了6大可能会被曝光的现象: 1、汽车行业——特斯拉质量问题; 2、地产行业——长租公寓暴雷; 3、新零售行业——虚假宣传、假冒伪劣; 4、教育行业——机构暴雷,霸王条款。 5、金融行业——非法网贷; 6、医美行业——黑诊所与医疗事故。 这些大雷,似乎被315选择性地忽视掉了。 315的确鸡肋,作为一档消费者维权节目,更应该呼吁正义、勇敢与责任,而不是被资本裹挟,弄些不痛不痒的公司出来挡枪。 但航叔要提醒大家的是,维权可以靠315,但维权不能光靠315。 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只靠一档一年一度的晚会,真正应该被寄予厚望的,其实是无数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 相关部门必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不是官商勾结;企业与员工应该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而不是投机取巧、推卸责任。而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也应该做到自觉监督和积极维权。 只有这样,无论是那些已经被曝光的,还是藏在暗处的无良商家才能真正的无处遁形。 作者:航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