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这句话字面来看,并不复杂,但是很显然没有说完。 整句话是“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出自曹丕的《与钟大理书》。 虽然我的品德不能称之为君子,我的情义未必比得上诗人,但是崇高的品德,光明正大的行为,是我所仰慕的。 高山景行:出自《诗经·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的意思是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这是不是曹丕的自谦呢?看上去很像。 但是如果读完《与钟大理书》,了解清楚这封信的来龙去脉,就会知道,曹丕这事办得挺厚颜的。 钟繇,字元常,三国时期魏国重臣,著名书法家。魏国初建之时,担任大理一职,所以曹丕书信中称之为“钟大理”。这个事情呢,《魏略》中有记录:
曹操征讨汉中之时,曹丕在孟津。他听说钟繇有块绝世美玉珏,想搞到手。不过又不大好意思公然讨要,就让弟弟曹植找了个人转达这个意思。没想到钟繇极其大方,立刻就送给了他,曹丕便写了这封《与钟大理书》表示感谢。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太子要你手上一块玉,你试试不慷慨大方看看? 为什么会在书中提到“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呢?我们看《与钟大理书》的前一段就知道。 虽然是白要的,写感谢信,还是要讲点天道伦常,遮掩一下一己私欲才能把脸端上对不?
我们看第一句:“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见美诗人。” 我告诉你(钟大理)啊,温润的玉器就像君子的品德,美好的玉器值得诗人来夸赞。 这就是后面“虽德非君子”句的照应之处了。 好玉就该归君子,虽然我不是君子,但是我向往成为君子啊。所以你这块玉,就让给我吧。 中间大篇文字则引用四大名玉,说明价值连城,非身份高贵者不能持有,人无罪怀璧其罪,颇有些自我表白的意思在里面。不过这一段总的来说都是在讲绝世美玉对于我(曹丕)的影响,我是多么地希望得见世间名玉,并没有谈到钟繇赠玉之事,那都在后段里。 这一段就是为自己开口索要美玉找原因,讲理由。 “晋之垂棘,鲁之玙璠,宋之结绿,楚之和璞。” 这是世间传说中的四大名玉。
晋国用龟兹之马和垂棘之玉假虞灭虢。 玙璠,鲁之宝玉。孔子曰:
玙璠之美,远望光彩四射,近看幽光瑟瑟。 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 结绿,可能是绿宝石。和璞,就是和氏璧,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 这些珍宝,价值万金,贵重过都城,在很久以前就被称颂,美名也会万世传扬。 “是以垂棘出晋,虞虢双禽;和璧入秦,相如抗节。” 所以晋国使用垂棘,虞国、虢国双双灭亡;和氏璧进入秦国,蔺相如据理力争,得以完璧归赵。 上面这一节是通过写这些奇珍异宝的旧事,来说明自己为什么对美玉如此向往。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侧闻斯语,未睹厥状。” 我曾经在《玉书》中见过这些神品的描写,说白的白得像切下来的脂肪,黑的黑得像纯种的墨漆,红的红得像雄鸡之冠,黄的黄得像蒸熟的板栗。总是听到这么说,却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 “虽德非君子,义无诗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然四宝邈焉已远,秦、汉未闻有良比也。” 这里回应首句:我虽然不是品行高尚的君子,情深义重的诗人,但是对这些象征美德、品格的美好玉器,是无比地向往啊。不过这四宝已经是过于缥缈的传说,历经秦汉几百年,也没有听到过再能与这些神品匹敌的宝贝出现。 “求之旷年,不遇厥真,私愿不果,饥渴未副。” 苦苦追寻了很多年,却遇不上真品,个人爱好总是不能得偿所愿,心中的饥渴实在是意难平啊。 下段就不一一解释了,大家不妨赏读了解一下。大意就是讲清楚委托弟弟曹植找了人带了话,钟繇大手一挥,就把美玉送了过来,曹丕虽然是君受臣礼,但是心中还是感激,也确实打心眼里喜欢这块玉和钟繇的人品性格,所以专门写了这篇赋记下这段君臣知己的情分。
其实曹丕用此赋自白于天下,也还算坦荡之人。他要不说自己夺玉过程,谁又知道呢?说不定还以为钟瑶拍他的马屁呢。 曹丕还确实是个文人。 文言文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多难,关键是多读,培养语感。 读通了文言文中的赋和散文,再来赏读诗词,其实更加容易——古诗词是文言文的口语化格式,是有节奏感的吟诵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