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991年,我师大毕业,分配在一所刚兴办不久的师范学校。还记得,我第一次作为教师坐上了主席台(所有教职工均坐主席台),我的中师教育之旅也便启航了。从此后,我有幸拥有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中师学生,也和他们做了这几十年的朋友。 前不久,没想到,徐丙然老师将这次开学典礼的教师代表讲话稿发给我,一下子唤起了我们三十年前的中师记忆。谨以此文,为普天下曾经的中师师生祈福!
在津市师范1991—1992学年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时值中秋,金风送爽,这是美好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举行开学典礼,我预感到这是一个吉祥的开端。在此,我谨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民师班的大哥大姐们,对带着美好愿望,刚刚起步迈向教师行业的普师班的小弟小妹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与热烈的欢迎!也祝愿老同学们新学年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请大家正视这样的现实:我们走到一起来了,我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跨入了这所中师——津市师范的怀抱。毋庸讳言,我们未来的母校还很年轻,也许,她作为母亲,哺育儿女还略嫌稚嫩,但我敢说,她美丽、英俊、风姿绰约、光彩诱人!
你看,这里背倚青山,面朝大道,林木葱笼,碧水潺潺;古刹与新楼并峙,荆棘与鲜花共生;有山雀婉啭的歌喉,有野兔出没的身影。这里是一方盛产果实的土地,这里有一帮善于栽种的山民。
眼下,采摘桃李的时节虽已过去,但花生熟了,板栗熟了,葡萄正肥;山那边有名符其实的果园,果园与校园一脉相通,有一样的沃土,一样的胸襟;果农与园丁道合志同,洒一样的汗水,盼一样的收成!我钦佩山民们的祖先为这里留下贴切动人的地名——”黄土垭”。的确,这里有的是黄土,不信请看你的脚下,那粘粘糊糊的,纷纷扬扬的,正是黄土地的杰作。
陪伴它,你或许有几分不情愿,甚至有几分厌烦,但我劝你也要心存几分珍爱。须知,这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土;这地,曾经是我们民族演进的发祥之地;它代表的文明,是我们民族悠久、不朽的文明!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土地而骄傲,我们应该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而自豪。让我们深深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奋斗、进取,让年轻的母亲日益成熟、丰满,更加光彩照人!同学们,请你擦去昨天挑灯夜战留下的汗渍,抹平往日与人磕磕绊绊留下的伤痕;请你回味丈夫、妻子【1】枕边的温馨话语,记住父母村头送别的万般叮咛。“我愿终身从事教育”可是你自已说的,不管这话出自内心还是出自权宜,我们毕竟走到这里来了。再过一年几裁【2】,我们又要从事或即将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不想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头衔抚慰大家,也不想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广告宣传,我仅以一名当了二十多年教师的同行身份,提请大家注意这样的事实,我们是前辈人的后代,我们曾经并且还在接受前辈人的教育。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生生不息,教书育人的接力棒总要有人一代传过一代,不管是我还是你。也许是历史的选择具有偶然性,也许是个人误入“禁区”,这一棒毕竟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是代表着一个时代接过这神圣的一棒,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责任重大,无上光荣!关于教书这职业好还是不好,苦涩还是甘甜,我不想作过多的评价,我想借此机会,叙述一点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去年十二月,我爱人生日,来了一群我过去的学生。当一位在武汉大学读博士的学生偕爱人专程来到这略显僻寂的校园时,我异常感动。今年七月,他毕业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一到北京便给我来了信。他写道:“我是这里的第一位博士,领导很器重,给了我处级干部待遇并分了房子;只是因为过去一直生活在校园,没有工作经验,盼您来信指导。”今年暑假,我在长沙见到了十多位过去的学生,他们虽然都很忙,但没有一个不热情接待的。尤其是在中南大学当教授的那位,他才31岁,已经是知名的粉末冶金专家。当他接到我的电话,短时间内便赶到长沙大厦接我。见面后他告诉我,他是在研究室接到电话的,正在赶写去北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特意请了假。我听到后既十分感动也表了歉意。他说:“再忙,老师来了是应该接待的。”在他家做客,免不了酒饭招待。不巧,爱人出差,他只得亲自烹调。饭菜的味道算不得上乘,酒也没超过我享用过的档次,但眼见他乐意司厨的身影,耳听他取得的成绩介绍,这滋味胜过任何美酒佳肴! 一位在珠海做经济工作的学生,武汉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我教过他的高一,已经十多年没见面了,只有偶尔的书信来往。今年六月十五日,他给我来了信,这里不妨将有关内容实播:“老师,我已经十二年不曾见到您了,但您的形象一直长萦在心。在我众多的老师中,您是最亲切的一位。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您与我大哥很相像,因此,在我心目中,您就是我的一位兄长,我一刻也不会忘记。”这是开头的一段,结尾是这样的:“这些年生活的重负,工作的磨炼,自已感到成熟了许多。但社会复杂,时时不敢懈怠。因为辗转匆忙,没有机会再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但总记住您在一封信里用梁启超的诗句勉励我:'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不想给您丢脸,只想给您增光。假期可否到珠海一游?来前打个电报或电话即可。我办公室电话:332912,家里电话:335690。难以尽言,专此致意!” 叙述上面这些,我并不想借此吹嘘个人有什么高尚德性,更不想贪天之功。说实话,一个学生成才,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能够成就的,也不是某一个教师的努力就能奏效的。我仅仅是想用自已的经历和感受证明,教书这职业并不是有的人认为的低贱没出息,教师的人格也不是某些人说的一钱不值。事实说明,不管人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心存真诚,脚踏实地的付出劳动,就一定有收获,社会也是会认可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宋代文人柳永抒发忠于爱情的著名诗句,我想借它作点比喻,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对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执着追求,终生不悔!同学们,当一名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更难。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一位哲人说过,拥有知识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我和全体老师愿意和你们一道,牢牢记住这位哲人的话,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勤奋攀登,自由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注【1】指民师班学生,大多数已婚。【2】民师班学制一年,普师班学制三年。书韵闲话推送原创“中师”专题图文如下:
教师节要来了,想起我那可悲可怜可叹的最后一届中师生
湖南幼专:载不动常师、桃师、津师的那缕缕乡愁……
只想再为我的中师生学霸帮点忙
初为人师 | 苦涩的“师道尊严”
致已经逝去的中师 | 我的“唯一”中师班级! 一位桃花源里的美女中师生弃教从商往事 苦难中师生逆袭成大学教师
自中师消失之后,不敢再称素质教育!
听听昔日中师生的天籁之声 我们曾一起走过的津市师范 埋在二十年记忆深处的津市师范 中师时代:说你,说我 津师,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想起老吴 湖南幼专的这场校友音乐盛会还是伤了津师人的心 曾兴敏:常德师范—中南大学—北京大学—香港高管 王军:听听我的二胡独奏
昔日中师生逆袭成二级教授的高考故事:一次铸造人生拐点的经历 那些久远而难舍的中师教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