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啦,五星红旗到处飘啊飘啊飘,飘得人心里热乎乎地激动。今天我们聊聊旗帜的事儿。 在现代汉字中,有这样一组字:旅游旋族旌旗施旄等,非常有趣。如果提取公因式,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部分: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读为yǎn。 是飘扬的旗帜的象形。左边竖立部分为旗杆,右边表示飘舞的旗帜。是一个动感十足的象形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不再收录。只是作为偏旁保留在上述一系列的汉字当中。 古代的旗帜分为很多种,“旄” 指用牦牛尾做竿饰的旗子,唐·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旌”指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旗” 古代画有熊虎图象的旗。“旌旗”合用,表示旗帜的总称,陈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里旌旗是一种指代的用法,代指死难的战友。 既有表示旗帜的字,也有表示旗帜飘扬的字,如“施”表示旗帜展开来的样子;“旖旎”也是表示旗帜招展、飘扬的样子。引申为婉转柔顺,温存柔媚的样子。而“施”则侧重于从“展开”的义素进行引申,因此有施展,散布的意思。 还有表示跟旗帜相关的行为的字,如“游”字古已有之,其金文形体像人扛着旗帜前进,多么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奥运会开幕式各国代表入场时,举着自己国家的国旗,昂首挺胸的样子!这个字直到战国文字中,才加上辵(即辶,读为chuò),即遊(或写作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逰记》),通过加注“辵”来表示行走的意义。 到了现代,字形都写作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游字条下,表示游击、云游、游玩、交游等词义时,本字当为遊,表示在水里游动,水的上下游时,本字为游。在现代汉字中,遊、游字形不别。 旗帜底下有一人为“游”,有两个人的就是“旅”。 这是金文的旅字,像聚集众人于旗下的样子。金文的旅字,旗下有时候有两个人,有时候是车,有时候是车与人。旅在文献中指军队的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周礼》中的一旅有五百人。行军打仗,肯定得有战车,因此,字形中有时有车,有时有人,皆因古文字字形不确定的缘故。“旅”作为军旅单位,有五百人之多,因此引申为人多,众,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要行军,词义引申为旅游。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常用意义。现代导游率团出行时,还会打个小旗,作为标识,可视为古风之遗留。 “旋”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旋转、凯旋等意义,此字从疋,读为shū,是足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旋”的解释是“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就是随着旌旗的指挥而转动。字从足,表示人足随着旌旗而转动。旌旗,是用来聚集众人的,拿着旌旗指挥,令士卒望旗而前进或退后。因此,现代汉语中有旋转和凯旋的意义。凯旋就是归来了,如果您还用凯旋归来,那肯定会有人质问你,语文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族”,从从矢,矢是箭的意思,是用来杀敌的,旗帜是用来标识聚众的。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下,“族”极具凝聚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词语。一般来说,家族、氏族就是一个战斗单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正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表现在词语中,如家族、九族、族类、族群等都显示出了族的凝聚力即其间的血亲关系。而现代汉语中,新兴的词汇如“蚁族”、“上班族”、“打工族”、“留守族”“低头族”等等,是“族”字意义泛化之后的一种用法。从族的字如簇,也有聚集、丛生的意义。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是一个构字能力很强的基本构件,并且在构成的字中都隐含有“旗帜”的义素。给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种种场面。因此,我们说汉字就是一块块古老的化石,切开任何一个层面,都能看到传统的绚丽多姿的文化。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