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本字典《说文解字》,到底什么是字?为什么要说“文”解“字”? “字”的古文字形体: 就是房子下面有个孩子,所以,《说文解字》“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从造字的本义看,“字”跟孩子有关而不是文字。那么这个表示文字的意义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字”,其造字的原初意义就是怀孕,《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即占问女子不孕,十年才怀孕。《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即山上有一种叫黄棘的树木,女子吃了这种树木的果实就不会怀孕。意义由怀孕引申为哺育、抚育、抚养。《诗·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讲得是周人传说姜嫄生了后稷,以为不祥,抛弃到狭窄的巷子中,牛羊等动物不但避而不践踏,反而保护他给他哺乳。《逸周书·本典》“字民之道,礼乐所生。”这里“字民”就是抚养人民。可见,最早的“字”是生育和抚养的意义。 “字”还和“名”连用,表示名字,是对一个人进行语言符号表达时的最简方式。根据古礼,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择日剪发(这个礼俗其实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就是“过百天”),由父亲给孩子题取一个“名”。而“字”则是举行成年礼的时候才取的。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由宾客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旧时习俗,女子将许嫁时,叫“待字”,就是等待夫家给字。因为女子出嫁后就是夫家的成员,所以女子的字必须等确定夫家之后,才能题取,女子的字往往标上夫家的国名或氏,因此叫“待字”。从词义的衍生来看,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而由名到字也正好经历一个滋生的过程。 “字”还跟“文”连用,表示文字,成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依类象形的独体字,而字则是形声相益的合体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而“寖多”起来的。故而宋代郑樵提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再看许慎“说文解字”的含义,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文”要“说”,而“字”要“解”了。因为“合体为字”,所以“字”要分解开讲。从词义衍生来看,由文到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渐滋生的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文字的创制是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从一个“字”当中便可窥一豹而见全身,盖文字的创制是从近到远,从人自身到外界事物,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缘着人类童年时代文字创制的道路去引领孩童学习汉字,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