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说文解字叙》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中华文化历史中,最早是把所有字都叫“文”,后来称独体字为“文”,复合字为“字”。文,这个字意义很多,这里指说起最原始的意思。 从结构上,文分为三部分。中间一横代表上天,上面一点代表天意,下面的“叉”,是“爻”的一半,代表占卜问卜。合在一起就是占卜天意的意思。所以有天文之说。 “文”字像站立着的一个“人”,突出他的胸部,胸前“会有花纹”。它是个象形字,义指“文身”。 唐朝张怀作有《文字论》“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寝多,因名之为字。题於竹帛,则目之曰书。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翰仪,人之文也。文为用,相须而成,......” 明白了文的本意,也就明白了文人、文化、文章、天文、地文、人文等词的本意了。 “字”这个字,会意兼形声。从宀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后引申为女子许嫁(待字闺中)。秦朝以后,文字中,独体字称为“文”,由独体字组合派生出的称为“字”,所以还有“识文断字”一说,“识文”是“断字”的基础。 在古代,孩子降生,父母会给他起名,但是没有字。到孩子长大成人时再赐字,也称表字,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供他人称呼。名,只能有长辈或者自称时使用,其他人“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和没有教养的表现。 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男子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对家庭和社会负起责任了,也就是可以婚嫁了。 《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现在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