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劲”怎么就成了多音字

 吕俐敏 2021-03-18

劲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in4,一个是jing4,这个读音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我,简直就是噩梦。我们那地儿,前后鼻音不分,这么多年意外地考试能过,全仗着汉字学的不错,通过汉字系统推倒读音。才勉强保证能写对汉语拼音。比如这个劲,从巠,从巠的字还有颈、经、茎、胫、径、泾等,都读作jing,一类推,劲当然也读作jing了。但是,很不幸,这个字还有个读音,jin4,所以,每次只要出这个题,那我肯定得掐指算半天。有时候还得算错。后来总结了个规律。

读作jing的时候,一般都是形容词,形容词一般构词的时候,如果跟名词一起,那一定都放在前面,修饰后面的,所以看看这个jing构成的词:

劲敌,劲旅,劲拔,劲松,疾风知劲草

如果跟形容词放在一起,刚劲,强劲,那就没准了。

读作jin4的呢,一般都是可以儿化的,可以儿化的,名词。

比如:干劲、一股劲、冲劲、不得劲、抖劲、心劲、拼劲……这些词后面加个儿读起来还挺高大上的那种感觉。

不过,这让南方的同志们很尴尬,这个儿化音,总是读不好。

jin4这个读音,时间很短,各大韵书都没有记载这个读音,翻字典,看辞例:


《儿女英雄传》满族人文康写的;柳青,陕西人;老舍,北京人……总之这个辞例中的作者基本都是北方人,操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在当前的语言中的地位,大家应该知道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当然,这说明不了问题,比如柳青,也是前后鼻音不分的。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北京人那条——以北京话为代表。因为在厘定读音的审音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

那是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的词汇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北方话作为现代汉语共同语言的基础,其实有时候很不便,所谓不便就是没有秘密,在公共场合,北方人一说话,谁都懂,南方人要是讲话,北方人一句都不懂。当然,要是考汉语拼音,南方人基本都考不过北方人。可是,音韵学的学霸一般都是南方人。

不过,北方人为什么就这么读这个字呢?可能是满族人学汉语导致的?民国时代的北京语音留存?读音中,语音弱化,掉了尾音……

总之,它就这样进入到语音系统中,完全不遵守字形系统的规则,无视我等前后鼻音不分的语音弱势群体。最可恨的是,还进入到考试系统,老师会动辄拿出来考一考。

又翻了一下多音字表,还有一个类似的字,亲,也是前后鼻音的问题,一般都读作qin,只有亲家母(公、翁、婆)才读qing4.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