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歌中的词语注释——《卜算子·咏梅》

 吕俐敏 2021-03-18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有这样一首诗,老师们为了宅家的孩子学习方便,配备了辅导材料。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份注释:

注释的传统来自于训诂学,为了读懂前代的书,后代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疏通文字,帮助读懂。注释的内容,有词语意义,有文化常识,有读法……总之,都是为了读懂。各个时代集注释大成的书,就是词典或者字典。词典和字典中的意义,是字词在语言中的意义,属于贮存状态的意义,抽象性比较强;而文本中的注释,是言语中的意义,属于使用状态的意义。这两种意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稳定性的特点,因为它来自于对语料的概括与抽象;后者,即使用状态的意义,带有个人的经验和色彩,具有具体性、特定性甚至是临时性的意义。

使用状态的意义,具体到古典诗歌中,就是诗歌下面的注释。

比如,上述的流行本注释,“冰,形容极度寒冷”,从文本的内容看,这个注释是有问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这里的冰,显然是个名词,但是注释为“形容……”就是形容词。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这个注释,首先,“丛中笑”不属于一个词语。其次,注释本身不是依托字词的意思来解释,而是讲了一下注释者的理解。

如果非要认为四年级的学生读不懂“丛”指的是上文中的“山花烂漫”中的山花丛,那就注释“丛”字,可以说“此处指山花丛中”,而非对“丛中笑”作注释。

或者,也可以是给“她在丛中笑”整句做个注释。

再回看为什么“山花烂漫”就一定有花丛的感觉。是因为“烂漫”用于花草树木的色泽明丽时,一定是很多,才会带来这样的感觉。比如,还是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这个烂漫,是有万木霜天造成的。

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这个“烂漫”,是锦里春光。锦里有多大,自己去成都看看吧。

总之,注释应该先注释字词的意义,然后再去发挥想象,阐释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解代替词义的客观性特点,尽管上文说,言语状态的词义注释有具体性、个性等特点,但是,最基本的还是要在全民共同理解的意义的基础上,再去具体化、个性化。

注释还应该注“词语”,而不是随便截取一段拿过来注释一下,显得非常随意。这也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虽然语文不那么严谨的像一门科学,但是,也不能随便得想怎样就怎样。

再来说说这首诗中“俏”字,这真是一个用得非常好的字。

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丁丁冬冬学识字中有篇课文叫《春风》

这篇课文中,以“肖”为标音构件构成的汉字有哨、梢、俏、捎、霄等五个汉字,是用来归纳汉字的规律的。

如果在四年级,对这个内容进一步引申一下,我们会发现,从肖的字,比如梢、霄、俏、峭等字,都有高、特立、卓尔的特点,梢,在树的末端,距离云天最近,霄,就是云霄,有高远的特点;俏,是人里面容颜俊俏的,相貌突出的;峭,是山里峻峭、陡峭的突出的山峰。

如果带着这个意味去理解“犹有花枝俏”,那么注释中“俊俏,美好的样子”就丰富了很多:这美好,是春寒料峭,生命死寂的时候,带来的美好,这种美好里有生命的不屈;蕴含着唯一;蕴含着卓尔超群不凡;当然,也蕴含着艰难。

唯其美好,卓尔不群,唯其生命绽放的艰难,才有了梅的一切品格,冰天雪地,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所以,其丰富并不是一句“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能够概括得了的。

所以,如果一二年级的识字,可以延伸到中高年级的文本,那么,会不会丰富识字的内涵,丰富文本的理解,丰富语文学习的天地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