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世神话:开辟鸿蒙天地⽣

 拯救萝卜 2021-03-18

创世神话承载了来自远古时代的集体记忆,综合了原始先民的意识形 态,是人类探索世界和生命起源之原初形态的文化体现。与西方宗教色彩浓 厚的神创论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创世神话倾向于现实化和人性化,更多地体 现远古先民与自然界斗争的进取精神和生存智慧,其故事及人物形象也更加 生动和饱满。

宇 宙 是怎样 诞 生 的 ?是 谁 创 造 了世界万 物 ?这些至 今 依 然 困 扰 科 学界的 问 题 ,却 可 以 在 创世神 话里得 到 圆 满 的 解 答 。

谁为混沌开七窍

中国创世神话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据先秦古籍《山海经》第二卷《西 山 经 》 中 记载,有 一种上 古 神 兽“ 浑 敦 ”,生 活 在 汤 谷 ,它“ 六 足 四 翼 ”,全 身 精 赤无毛,如同一只赤黄色的口袋,“无面目”,却可以辨识歌舞,名字叫作“帝 江”。汤谷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的“浑敦”“帝江”实为一体,即后世被奉为上古四大神兽之一的“混沌”。也有人认为“帝江”即为 帝鸿,是指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如此来看,《山海经》中的记载便与人类始 祖有了关联。记述虽然简单,却给了后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看作中国创世 神话的源头。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对《山海经》中“混沌”的形象加以完善,演绎出 “混沌开七窍”的寓言故事:传说远古时代天地之间有三位大帝,南海之帝名 为倏,北海之帝名为忽,中央之帝名为混沌。倏与忽生性好动,迅捷机敏;而混 沌憨厚笨拙,行动迟钝。一次,倏与忽到混沌的中央辖区做客,受到混沌的热情 款待,很是感激。他俩商议着报答混沌的恩惠:“人人都有耳、目、口、鼻七窍,可 以 听 ,可 以 看 ,可 以 进 食 和 呼 吸 ,唯 独 混 沌 没 有 ,我 们 帮 他 凿 出 来 吧 !”于 是 ,倏 与忽一起动手,在混沌身上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之后,七窍俱通,混沌却死了。在 古 汉 字 中 ,“ 倏 ”字 和“ 忽 ”字 都 与 时间有 关 ,是“ 极 快 ”的意思 。因 而 有 学者指出,倏与忽即是时间,混沌就是世界的初始状态,所谓开窍可以理解为 世界漫长的发展过程,混沌死而化生万物,自此时间空间融合,进而有了生命 和人类,这与道家“道生万物”的宇宙观相契合。《庄子》这则寓言暗示了天地 自然的变化过程,相较于《山海经》的叙述更加详细而生动,成为流传甚广的 神话基 础。

但是,这样一个既无面目、又有些笨拙的混沌形象实在不怎么讨喜,也不 符合人们英雄崇拜的审美需求。因而在汉代东方朔所撰《神异经》中,混沌已 经演化成了一个凶兽形象。随着创世大神盘古形象的出现,混沌的帝江身份和化生信息 逐 渐被 淡化 终至消失,后来 便以 上古 神兽的身份存在了。

盘古创世开天地

在世界 神话体系中,关于创世之前的状态大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世界 在 诞生之前处于一片混沌状态,天地如一,连在一起,直到有一位创世大神将它 们分开。在中国神话中,最为人熟知的创世大神便是盘古。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关于盘古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本土说、外 来说,盘古成为创世大神的时间也有汉代说、先秦说、远古说等不同看法。一 个可以确定的事 实是,自汉以后,中国的神话体系日渐完善,关于盘古开天 辟 地的神话越来越普遍,盘古的形象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无可争议的创世大 神。

根据考古发现,可以肯定在远古时期已经有类似于盘古的形象出现。 如云南沧源岩画中手持石斧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与神话中盘古的形象颇为吻合,证明盘古的形象和传说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关于盘古开 天辟地的文字记载出现得却很晚,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著《三五 历纪》一书,书中对盘古开天辟地的事迹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 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 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 起于 一 ,立 于 三 ,成 于 五 ,盛 于 七 ,处 于 九 ,故 天 去 地 九 万 里 。

后世关于盘古的传说多衍生于此。如《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书中均 把盘古描述成开天辟地的英雄形象,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世间万物, 以及云、雨、风、雷等自然现象均是盘古死后化生,这与《山海经》中的混沌形 象不谋而合。所不同的是盘古被塑造成一位高大威猛、孔武有力的巨人,被赋 予了创世神应有的气质。

除了一些古籍记载,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与盘古开天辟地 类似的描述,如瑶族、畲族人民共同的始祖盘王,因为音源的关系,被一些学 者认为与汉文化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同属一人。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后,盘古四 海云游,每到一处风景秀丽、水草丰美的地方,便结庐小住,教人们耕种收获,因而留下许多遗迹和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成为我国神话传说的 重要源泉。

如今在全国很多地方依然有与盘古相关的遗迹,如盘古山、盘古墓、 盘古庙、盘古祠、盘古村等,有些地方还会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来纪念这 位创造天地万物的英雄。这也是因袭了创世神话中的内容和先民的思想观 念。在河北省青县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大盘古,一个叫小盘古,相传就是盘 古云游至此建造的居住地。此地还有盘古墓、盘古庙、盘古沟等遗迹。盘 古墓在唐代时就已经存在,被清代文学家袁枚列为全国三大盘古墓之一;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规模宏大,堪比故宫,但比故 宫早了120多年。

开辟神话是古人对天地起源的一种大胆猜想,直指宇宙起源,代表了远 古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最初认知。人们把这种认知予以神化,赋予盘古无穷的 创造力,塑造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创世神祇形象。古画中盘古的形像或手托日月,或手持巨斧,傲立于天地之间,这位人格化的创世之神更符合古 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理念,也凸显出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进取精神。

女娲炼石补苍天

女娲在创世神话中的形象要早于盘古,她与伏羲作为人类始祖的形象相 较于盘古更丰满。自从盘古被确立了创世神地位之后,女娲便更多以创生神的 形象出现,甚至有人提出是盘古创造了伏羲和女娲。女娲具有双重身份,她不 仅“ 抟 土 造 人 ”,是 人 类 的 始 祖 神 ,还“ 炼 石 补 天 ”,挽 救 了 一 场 人 类 大 灾 难 ,是 人类的救世神。

据《五运历年记》记载,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四肢化作四根天柱,分别 撑住天的四角,是为“四极”。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记载于《淮南子·览冥 训 》:上 古 时 候 ,四 极 崩 坏 ,九州塌 陷 ,天 不 能 覆 盖 大 地 ,地 不 能 承载万 物 ,大 火猛烈燃烧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禽野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女 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死 黑龙来拯救冀州(古九州之一,为古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 水。最终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消退干涸,冀州恢复太平,猛禽 野兽相继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天为什么会塌陷?引发大洪水的真正原 因是什么?《淮南子》中没有给出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对上古一次大洪水的真 实记录,女娲补天其实是反映了先民同自然灾难做斗争的顽强精神与生存智 慧,女娲是上古先民集体智慧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中并未提到共工、不周山与女娲炼石补天的关 联,可见在西汉时期“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炼石补苍天”是完全独立的 两 个 故 事。到 了 东 汉 时 期,王 充 在《论 衡·谈 天 篇》中以“ 共 工 怒 触 不 周山 ”为 背景,对“女娲炼石补苍天”的故事情节加以完善:上古时期,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导致西北撑天的柱子和东南系地的大绳折断,进而 引发大火和洪水。这 就解释了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原因,进而将女娲与 共工的故事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这反映出创世神话的演进与融合,女娲的 形象也更加生动鲜活,成为深入人心的救世女神。

创世神话发端于漫长的原始社会,经过数代人的改 造后,以多姿多彩的 形 态呈现 给后人。创世神话从 最初 就体 现出人 类的顽 强与进取,无 论是 盘古 还是女娲,或者其他少数民族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在创世神话中所体现的是 民族道德观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彰显出人类共同追求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 神。这种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延续数千年,成为建造中华文明丰碑的重要基 础。创世神话不仅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给养,也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精 神纽带 ,其 精 神价值 正 在 于 此 。

创世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创 造精神也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走出神话,回归现实,会 发现原来创造力一直存在,人们总是在与自然斗争的进程中,开辟出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本文内容源于《中华瑰宝》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