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没有空调,夏天是怎么过的?

 桃之夭夭者 2021-03-18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映入池塘。

                                                                                 ——《山亭夏日》

今年的7月23日是大暑节气,此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有人直呼:“我的命是空调给的!”我因为感冒,不敢吹空调,电扇也不敢开,坐着不动也汗流浃背,酷热难当。不由想到:小时候没有空调,是怎么过夏天的呢?

01

那时的盛夏好像没有现在热,南京的街道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在半空中携起手来,形成绿色长廊,走在树下,风吹过来凉凉的,是不需要打阳伞的。

走在路上,看到骑二八大杠自行车,后面驮着个马头牌棒冰大木箱的,赶忙追上去,五分钱买上一根“奶油冰棒”,迫不及待地嗦起来,爽着呢!

一回到家,就争相跑到家里唯一的一台电扇面前,打开它,就感觉凉风习习,对着电扇说话会发出奇怪的声调,玩的乐此不疲。

放暑假,母亲最喜欢让孩子们帮忙剥毛豆壳,毛豆米要装满一茶缸才行。小伙伴来喊出去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叫小伙伴一起帮忙剥毛豆,匆忙完成任务,赶紧撒丫子往外跑。

出去玩什么呢?在小水沟旁,男孩子抓小鱼,女孩子穿着彩色的塑料凉鞋找水浅的地方,踩水玩儿,噼噼啪啪作响,溅起的小水花在裙子上洇出大小不一的波点。

旧时必备

纳凉神器

02

到下午,父亲下班回来了,吃过晚饭后,端一盆水把门前的水泥地浇透,去掉白天的暑气,父亲再搬出竹凉床、竹躺椅,用湿毛巾抹一遍,就可以舒舒服服的躺上去了。大蒲扇是必备的,不时赶赶蚊子。有几个邻居凑一块打牌或是下棋,有的就一边摇扇子一边拉家常。

父亲会端出自制的酸梅汤,装在大号搪瓷茶缸里,分给街坊尝尝。由于每家的凉床相隔不过半米,有调皮的孩子就从自家凉床跳到别人家的凉床,能跳一圈,大人们顶多笑骂一句:“小炮子!”倒也不以为忤。有的孩子躺着躺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周围的人声都跟他无关似的。

南京人纳凉还可以去城墙,茂盛的爬山虎爬满了城墙,城墙里有藏兵洞,洞里冬暖夏凉。一走进去就感觉阴凉,青灰色的城砖每一块上都有奇怪的字迹,后来才知道上面刻的是明朝烧制城砖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城墙里待久了感觉丝丝凉气沁入肌肤,还有些受不了呢!

熟悉的竹椅

每家都有

03

暑假里,会到奶奶家住几天。奶奶家在一座历史久远的小镇上。经过一条河,踏过青石板桥,桥下便是奶奶家了。

奶奶家是一栋二层木楼,已经有些年头了,楼梯每踏一步都会咯吱咯吱作响,二楼的雕花栏杆一摇就晃,轻易不敢靠上去。

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我们的生活用水都从这井里打水。井水清澈见底,映出孩子的笑脸。绳子上栓个桶,绳子放下去打好水,晃晃悠悠拎上来只剩半桶水了。拿只脸盆倒上井水,把西瓜浸泡在里面,过一会儿就能吃上冰凉清甜的西瓜了。红红的西瓜汁滴得满脸都是,下巴还粘了一、两颗黑瓜子,奶奶会说:像花脸猫一样!

奶奶家的院子就像鲁迅先生描写的百草园,种了些鸡冠花和洗澡花,爬了藤蔓的丝瓜架上结着细长的丝瓜,还有一棵高大的桑树,结了紫红紫红的果子。邻居家的小哥哥灵活的像小猴子,蹭蹭爬上树摘桑果往下扔,女孩子们用篦帘在树下接着,赶不及洗,就往嘴里塞,把牙齿、嘴巴染得乌紫乌紫的。

夏日里

来碗凉面

是最爽不过的

院子里总有蝈蝈的叫声,我们就寻着声满院子找。翻开一块砖头,却见一只臭虫匆忙逃走。晚上可以看到很多萤火虫,星星点点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抓了萤火虫后会放在玻璃瓶里,上面缠着一层纱布,就可以当小夜灯,摆在床头伴我入眠啦!

儿时的夏天,就在蝉和纺织娘的鸣叫声中,就在母亲一下一下摇扇子的气流声中,悄然流逝,遥远到几乎想不起来。那时没有空调,电扇也很少,记忆中却没有现在这样闷热难耐,烦躁不安。

现在再也没有了那时纳凉的热闹。一进入家门,总是习惯性的打开空调,凉快是凉快了,就特别怕出门,看外面骄阳似火,能把人烤化了似的。人也变娇气了,空调吹多了吹出了“空调病”,只得关掉空调,打开窗户,一阵风吹进来,似乎也感觉到了一丝凉气。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映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读一读诗句,遥忆童年的盛夏,好像也就没那么热了。

把你的每一次点“在看”当成喜欢!

请点右下角:在看  哦!

作者简介:雪凝儿,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获全国铁流文学奖。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是一手眼前的苟且,一手诗和远方,两手都要硬的文艺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