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了无数牛人分享,看了无数标杆案例,为何依然做不好养老运营?

 新华养老週刊 2021-03-18

本文字数:1702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正如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也经常收到读者的咨询,但是运营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同养老项目的运营侧重点也不同。有些人特别迷恋技巧类与经验类的干货,养老项目运营的确是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仅仅是「术」,服务产品类型不断演化,执着于单一渠道的运营技巧,只是解决了当前的一个具体的问题。在政策市场概念观点瞬息万变的养老圈,唯有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运营方法论才最靠谱。

牛人分享、项目考察、干货学习本质上都是一类知识。那么,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干不好项目运营呢?

1.分享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我们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知识分为两种。第一种看完就能拿来用,比如:如何选择老人居室的家具、养老院扶手选择什么材质、怎么安装等,这些知识属于“术”、“器”层面,偏向于实际操作,看完马上就能模仿。第二种是看完感觉很牛逼,但不会用,比如:搞一次活动就能入住20位老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养老院运营体系搭建的10条指导原则等,此类知识更偏向于“道”、“法”层面,听了觉得牛逼哄哄,事后却是云里雾里。

对于运营新手(0~1年)来说,第一种知识非常受用,但经过1年的时间(甚于更短)就会遇到瓶颈。方法都会,但就是无法提升,这就是瓶颈。

那么多学习第二种吧,结果肯定也做不好运营。为什么呢?当你看武林高手出手时完全不依赖招式的多样性,普普通通的直拳就很有威力,但是你轮到你出拳就是软弱无力,因为你内功不够深厚。做运营也是如此,“内功”非常重要。在这个时代,信息相对比较畅通,养老服务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在网络上都很透明,同类项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时服务好老人就显得特别重要,运营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所以,运营者的“内功”之一就是如何让老人和家属舒心安心?而且知道什么样的服务产品更能吸引老人?老人的心理轨迹是怎样的?以及服务产品的使用场景等等,这些都是保证让老人使用起来舒心安心的前提。

话说回来,牛人的分享、标杆案例该不该看?

该,而且是必需看。人的时间有限,实践机会有限,看案例就是看他们的实践的全过程,需要学习其中的细节,特别是失败的案例。但你必须具备“道”、“法”的知识。如果你不具备老年消费行为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建筑、养老服务等(“道”、“法”层面)知识,那你真的就只能是“外行看热闹”。

2.永远在寻找捷径

“捷径”与“高效”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高效指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手法,而捷径追求的是不劳而获。

养老项目运营是一个“没有付出就没有产出”的工作,过于追求捷径的结果就是很难成长,读了很多业内的干货文章,看了很多所谓的标杆案例,却从来没有自己实践过。很多人喜欢这个过程,甚至会对这样一个认真寻找捷径的自己感到满足,虽然没什么卵用。

从知道到行动才是第一步,别人的经验只会告诉你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很难得知。然而走过的弯路与失败也很重要,别人踩过的坑你没踩过,在未来的某一刻注定还会补上这一课的,哪个阶段的损失会更大?

忘掉捷径,自己去试错吧。

3.沉迷于基础工作,分不清工作重心

我们都很清楚,刚接触运营的人一般都会做一段时间的一线实操、具体事务等这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根据我所熟知的一位院长的说法,做这类工作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你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熟悉,再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熟练,再用一点时间来优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将节约下来的时间,主动去学习新工作内容,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4.会的东西不少,杂而不精

我们都清楚,养老项目运营工作比较杂,你要能做基础的护理服务,能对接社会资源,能策划活动,会与老人聊天,能分析数据召开会议,会营销渠道建设,还得知道装修、设施设备选购等等,当然在一些大的养老项目你还需要做一手特漂亮的PPT,有时候不会个三五项技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样运营。

想成为一个好运营,确实要任何方面都了解,但更需要有几项是最为精通的,其他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其他人来负责,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运营团队领导者。

最后做个总结。做运营既要有效学习,又得亲自实践,要把服务产品的走向、目标客群的心理紧紧的握在手中,对项目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了然于胸,这样你便是一个成功的运营者。

一点杂谈,欢迎拍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