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产新老大绿地上市“绿了一地”

 金砖财经 2021-03-18

绿地集团能取得这些斐然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在这上市锣鼓声的背后,是绿地十一年来的坎坷路。而在这锣鼓声过后,后上市时代的绿地,又将给其自身以及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地产界这一周最大的新闻莫过绿地上市。8月18日早上,“咣”的一声响,上市的锣声回荡在上证交易所,绿地控股在上交所上市。绿地集团成功借壳金丰投资圆了整体上市梦,绿地控股当日以25.10元/股的开盘价亮相,市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位居A股两市市值第16位,稳居房地产行业板块首位,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市值房企。

绿地集团能取得这些斐然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在这上市锣鼓声的背后,是绿地十一年来的坎坷路。而在这锣鼓声过后,后上市时代的绿地,又将给其自身以及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绿地上市“绿了一地”

绿地集团选在8月18日上市,是别有用意的。“8.18”寓意为“要发”,而且绿地控股的股票代码又是“600606”,寓意为“六六大顺”。看来绿地迫切的想在上市首日来个开门红,但是股市却没有给绿地面子。这两个吉利数字没能改变绿地控股下跌的命运,绿地控股在上市首日即遭遇股市暴跌,两市跌停个股超过1500只,绿地控股也难以幸免,股价以跌停报收。

上市首日,绿地控股以每股25.10元的价格开盘,比前一交易日高开2.95%。随后,该股股价最高冲至25.95元,涨幅达6.44%,以121.68亿股的总股本计算,绿地控股的总市值一度达到3157.60亿元。但幸与不幸只在一瞬间,伴随午后大盘跳水,绿地控股也未能幸免,最终以跌停价21.94元报收,总市值降至2669.69亿元,一天缩水超过480亿元。尽管如此,绿地控股的总市值仍超越万科,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地产企业。

而随后的两个交易日,绿地丝毫没有上涨的态势,而是随着大盘走势一路下跌。截止8月20日收盘,绿地控股报收于20.27元,比开盘价少了近5元,有不少股民戏称:“绿地真是绿了一地啊。”

绿地上市坎坷路

在荣耀上市的背后,绿地集团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挫折。从当初有上市的想法到如今成功整体上市,绿地集团盼了11年有余。

绿地在2004年前后已有上市消息传出,但直至2010年都一直无法落地。2011年,上市终于进入准备阶段,但此后进展非常缓慢,除了外部因素拖延之外,最大的阻碍莫过于绿地集团本身复杂的股权关系。

2013年上市工作才有了紧密推进,1月份首次公开提出香港借壳上市,并于当年完成收购香港高盛集团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然而,“整体上市”才是张玉良的最终目标,在香港上市之后立即开展与金丰投资的重组工作,谋划“A+H”两地上市。2014年,与金丰投资的重组一路顺利推进,原计划2014年上半年即可完成整体上市,但最终还是等到2015年8月18日,才真正实现A股整体上市。

绿地上市之后

绿地上市之后,将给其自身以及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GM君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解读。

一、绿地A股上市后从而实现了“双平台上市”战略,这将成为品牌房企搭建融资平台、业务平台的趋势

绿地集团借壳金丰A股整体上市后,绿地香港将作为A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届时,绿地旗下的地产业务就将实现在内陆及香港市场“双上市平台”战略。谋求“双平台”战略房企不只绿地一家。2012年以来,已经有包括万科、招商、金地等在内的国内房企走上了到港股借壳上市的道路,借壳完成之后,这几个房企率先实现在内陆及香港市场“双平台”战略。

1、首先、“双平台”为房企“逆势扩张”谋求更多市场提供发展动力,未来将因为“双平台”加速器,导致市场集中度越来来越高,“大者恒大,强者恒强”局面也将持续。

当前打造“双平台”战略的房企基本是全国型布局的房企,总体规模与布局已基本成熟,它们或通过境外融资平台更好的支持内陆房地产业务的深耕或拓展,或将其作为拓展部分海外业务的平台和工具,如万科、招商、绿地等。“双平台”战略为这些房企“逆势扩张”谋求更多市场空间的加速器。行业发展经验也表明,在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新常态化”背景下,“双平台”战略将为这些品牌房企积极布局国内市场、海外大规模扩张提供更多的现金流,这样结果往往就是导致 “大者恒大,强者恒强”局面的形成,最终推动市场集中度越来来越高。

2、其次、“双平台”成为房企融资渠道的“双保险”。

对于国内部分品牌房企来讲,为了规避国内、外上市融资渠道的风险,已经开始打造“双平台”的做法,也就是在境内境外分别打造一个上市公司平台。其实,房企打造“双平台”的做法就是为自己企业发展在融资渠道上上一个“双保险”。就上市融资平台而言,无非就境内、境外两个融资渠道,在未来,一旦有一个融资渠道收紧,那么,公司还可以在另外一个融资渠道继续融资,整体上可以规避依靠单一融资平台的风险。如此,房企打造“双平台”的做法为房企顺利发展铺平融资渠道的路子。

3、再次、就当前品牌房企布局海外市场的趋势而言,品牌房企打造“双平台”的做法,尤其是在境外上市的平台,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其在海外大规模扩张提供融资平台,成为其国际化过程中的融资与扩张的工具。

二、绿地A股上市将推动绿地集团规模化扩张与转型

绿地A股上市后,届时,绿地旗下的地产业务就将实现在内陆及香港市场“双上市平台”战略。这将推动绿地集团规模化扩张与转型。

首先,绿地上市后将进一步推动其三大战略发展,在房地产主业之外,加快发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三个重点领域的综合产业,实现其战略转型。其中房地产主业实现从偏重规模到偏重盈利、从偏重开发到开发运营并重、从偏重国内开发到全球同步开发等三大转变。此外,“大基建”领域将重点发展地铁产业。

其次,从规模化增长的角度来看,公司在业务新增长点要用好投资并购、互联网+等两种手段。一方面将通过战略并购,实现业绩扩张,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将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控股或参股形成一批发展空间大、盈利前景好、商业模式新的企业,嫁接互联网转型新商业模式。

三、绿地上市后将加剧房地产行业“龙争虎斗”,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4年“千亿军团”房企扩容至7家,未来“千亿军团”房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行业老大地位的争夺亦是如此。比如,2014年绿地与万科之间已经发生了激烈的较量,此时,万科也并没有停止争夺行业老大地位的动作,比如万科正在联合万达进一步巩固其市场第一的地位,而在2015年上半年,万科已经实现销售1100亿元,领先于其他房企;招商地产或将因为母公司资产的注入成为中国最大市值开发商。

绿地上市后,由于其已经树立全球最大市值房企的标杆,预计后续仍将有其他房企挑战其市值的地位,这将加剧2015-2016年房地产行业的“龙争虎斗”,龙头房企之间将进一步争夺市场龙头老大地位。2015-2016年及未来谁将是龙头老大的问题,将成为市场及媒体关注的焦点。

借壳上市的房企你知道多少

此次绿地整体上市,借壳上市动作无疑对其至关重要。不少专家认为,绿地借壳上市成功,意味着多个方面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如国资系统的地产重组放开预期,未来地产重组或将加速开放;地产重组放开预期,紧接着房企再融资等融资渠道或有条件加速放开……等等。

事实上,借壳、重组、再融资上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受到房企的关注,不管是民企、国企或央企,都希望通过借壳、重组、再融资实现地产业务的整合强化、拓宽融资渠道。而这其中到底有哪些企业?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现实?GM君就来扒扒“房企借壳、重组、再融资的那些事儿”。

1、招商地产

当“招保万金”中的万科、保利均跃入千亿房企阵营,招商地产仍徘徊在500-800亿销售额的房企第二阵营。众人以为招商地产可能就此落寞了,然而有个“有钱的爹”就是不一样。8月4日,招商地产公告称,招商局集团正在积极推动招商地产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整合工作。目前拟定的方案为招商局蛇口换股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并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 如今有着上海国资委在背后支撑的绿地都成了“宇宙第一房企”,而有着母公司招商局集团在背后的强力支持,招商地产整合重组,能否后来居上呢?

2、中信泰富

2014年4月16日,中信泰富以2269.3亿元收购母公司中信股份,借此中信集团实现在港整体上市。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大型集团公司,房地产一直也是中信集团的主要业务之一。作为同时拥有两大地产平台的地产巨头,去年实现集团整体上市后,中信并未停止脚步,其地产整合重组也一度被看好。

3、金地集团

“一体双翼”近日来成为内陆房企纷纷追捧的模式,正如专家所说,谋求“双上市平台”战略将成为品牌房企搭建融资平台、业务平台的趋势。绿地、万科、招商等纷纷在港陆均打造了上市平台,而金地也是其中一员。2012年9月17日,金地集团16.54亿元借壳星狮地产,随后金地商业公司金地商置借壳香港上市。不过,曾经与万科同级别的地产巨头,如今在销售额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今年上半年金地的销售额为212亿元,而万科为1100亿元。

4、中粮置业

2013年9月24日,侨福企业141.67亿港元向母公司中粮集团收购目标公司及目标贷款。收购完成后,正式更名为中粮置业。这也正是中粮集团在港上市公司中粮置业的来历。侨福企业变身中粮置业直到2013年12月才算完成,不过1年不到,中粮置业也再度更名,成为了如今的大悦城地产。对于中粮系来说,大悦城十足的市场号召力很具有诱惑,但实际上,去年大悦城地产正式更名时,只注入了6大大悦城项目,虽然其规划未来5年公司将开业30个大悦城项目,但一则是2014年净利润大幅下滑近五成,主营业务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大悦城品牌归属于中粮地产还是大悦城地产?

5、伟禄集团

2014年4月4日,伟禄集团收购昌明投资53.25%股份,约3.38亿股。据了解,伟禄集团是深圳本土房企,在深圳开发过伟禄雅苑(观澜)项目和伟禄(光明新区)科技园项目。其业务涉及地产与金融领域。收购完成后,昌明投资在2014年9月17日正式更名为“伟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伟禄集团借壳上市正式完成。

6、绿景地产

2014年可能是深圳房企的借壳上市年,同样作为深圳房企,绿景也在这一年开启了借壳上市模式。2014年5月19日,中国绿景地产控股正式借壳上市,而其2014年以9.4亿元收购的新泽公司也终于发挥了作用。不过,借壳上市后,绿景的上市之路并未停止。据小编了解,在今年6月,绿景中国以137.85亿元的总代价收购了绿景控股全部已发行股份,也就是说绿景控股资产也全部注入到了香港上市平台绿景中国。作为深圳本土的实力房企,绿景在商业打造、酒店等诸多领域都颇具实力,目前其打造的购物中心佐邻香颂等已成为社区型购物中心代表之一。

7、朗诗地产

2013年6月18日,朗诗集团宣布已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深圳科技63.4%股权,在香港成功上市。据了解,朗诗地产是家专注倡导绿色科技建筑的房企,2001年创立至今,打造了朗诗未来街区、南京城市广场等众多项目。2013年借壳上市可以是这家小型房企的一个重大转折。

8、农工商房产

2014年4月15日,光明集团旗下的上海农工商房产借壳海博股份上市。不过,从买下壳资源,到最终重组成功,上海农工商的这段经历也可算得上坎坷。2014年3月24日,海博股份宣布“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随后上海农工商正式“入局”,本来看似可“长驱直入”顺风顺水,而事实上直到今年5月,双方的重组才算最终完成。不过,即便借壳上市完成,在业内人眼中上海农工商还是面临重重艰难,居高的负债、三四城市的布局,都使得其并不被那么看好,可未来谁知道?

9、蓝光地产

今年3月20日,四川房企蓝光地产终于上市成功了。其壳公司“迪康药业”随后也正式更名为“蓝光发展”,这也是今年“地产开闸后第一股”。蓝光地产作为四川本土房企巨头,如今已进入了20个城市,在住宅、商业、酒店等领域均有耕耘。在商业上,蓝光地产打造了COCO系、幸福系、金悦系等社区街区商业,还打造了成都空港国际城等项目。

10、海亮地产

2014年4月10日,科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已经向内陆大型民企海亮集团出售7.5亿股股份,作价4.19亿港元,相当于每股0.56港元。作为一家特大型综合民营企业,海亮股份为海亮地产母公司,其业务涉足有色金属、地产、农产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作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第16位,海量股份在海量地产借壳上市前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借壳后则将其地产业务推向了新的高度。

地产金融那些事

微信号:cbngoldmaster

地产金融圈的好文章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回归A股:地产股回归潮降至

第一财经金主会

微信号:goldmasterleaderclub

高净值人群的社交平台,最新最全的活动、最有品质的生活方式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李振合:互联网+房地产的真谛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