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染色

 直尾昂述 2021-03-18

五、先秦五正色的染色

视觉色彩:

正色必然

须在众多

色彩之中

脱颖而出

体现

色彩内部

的差别化

先秦时期

五正色的

色相特征

还取决于

当时的

工艺水平

这也体现在

染色实物上

以野鸡作为

染色的参照

注意古人

在实际的

操作过程

视觉直观

的经验性

野鸡身上

作为参照

的色彩

是主要的

比较明显

大块色彩

如果局部的细致观察

会注意到,即使野鸡

毛色也是,多种多样

(一)矿物青

“青”的本义指矿物

这一种矿物即是指

孔雀石(石绿)和

蓝铜矿(石青)的

共生物

古代共生

的蓝铜矿

和孔雀石

是冶炼青铜的

两种重要原料

共生矿的两种矿石

并没有,固定比例

因而,呈蓝绿色

或者,呈绿带蓝

或者,呈蓝带绿

视觉上而言:

既是蓝色的

也是绿色的

古人将这

两种颜色

都当作青

不能不说

这与“青”

这种矿物的

特殊性有关

先秦时期

一直使用

“青”描述

孔雀石(石绿)

蓝铜矿(石青)

的颜色

毕竟,石绿和石青

具有两种不同的颜色

有着明显的视觉差别

然而使用“绿”

来描述石绿

是很晚的事

传统青绿山水

以石青、石绿

颜料为主

而到宋代

也只是以

“金碧山水”

进行描述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唐小李将军始作金碧山水,

其后王晋卿、赵大年,

近日赵千里皆为之”

一说著色青绿

如赵千里笔法

“石青”

“石绿”

属于

矿物颜料

也是

古代染色

原料之一

矿物颜料

的染色剂

使用历史

远远早于

植物颜料

与史前文明

的发展同步

矿物颜料的使用,是石器文明的结果

植物染料的使用,是农耕文明的结果

石绿在

新石器晚期的陶寺遗址

就被发现当作颜料使用

虽然仍没有发现

石青、石绿作为

服饰染色的证据

但陕西宝鸡茹家庄鱼伯墓

出土的朱砂染色服饰证明:

先秦时期

石青石绿

这些矿物

染成服饰

极有可能

石青、石绿的颜色

是野鸡脖上的颜色

因此,石青、石绿

的颜色都是正色青

(二)染青

先秦时期

染青的染料

主要是蓝草

青出于蓝

而青于蓝

王聘珍:

蓝,染青艸

这里所说的青是一种

由蓝草染出来的蓝色

先秦时期

将可制取

靛青的植物

均称之为“蓝”

一般熟知的是

菘蓝、寥蓝、马蓝

(俗称板蓝根)等

《大戴礼记》:

五月启灌蓝蓼

说明我国

早在夏朝

即已种植

染青色的

主要品种

寥蓝

并知

寥蓝在夏历五月分

棵栽种的生长规律

含有靛质的

植物有多种

其他先秦文献也有

以蓝草染青的记载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令民毋艾蓝以染

对蓝叶染青的利用

可追溯到石器时代

用手搓揉

蓝草鲜叶

发觉手上

起初绿色

用水沖洗

绿色叶汁

变成蓝色

所谓“青“

指的就是

这种蓝色

先秦时期

染青使用

方法就是

比较原始

的生叶染

具体就是:

新鲜蓝叶

采摘下来

以水浸沤

捣碎

待蓝靛沉淀

并将其过滤

加入石灰后

将织物浸染

如需得到

更深蓝色

就是要将

晾干后的

蓝染织物

再次浸染

多次的浸染

染出的青色

变成靛蓝色

浓艳而沉静

野鸡脖上

蓝色测出

结果如下:

对照野鸡

脖上蓝色

相比之下

野鸡脖上蓝色

包含染色青中

因此野鸡脖上的蓝色

就是正色青的色彩值

(三)染朱(赤)

先秦時期

赤色染料

主要两类:

一类是

朱砂这种矿物染料

通过粘合剂将丝绸

固定在一起

将朱砂和丝绸通过

谷物紧紧粘合一起

又或直接将朱砂

磨成细小粉末后

涂在丝绸上

陝西

宝鸡市

茹家庄

西周(魚)

伯墓的丝绸

就是使用的

直接涂抹的

朱砂

朱砂赤色

同野鸡上

腹部红色

十分接近

将朱砂的

赤色测出

测试结果:

朱砂

在先秦文献,即称“朱”或“丹” 

后世称朱砂,《周礼·考工记》:

以朱湛丹秫,其得名

应该是根据

“丹”的色彩

的特征

另一类是

植物性染料茜草

茜草在文献中作:

茹藘、蒨草、茅蒐

《诗经》

曾多次说到

茜草和茜草

染成的服饰:

《诗经》:

东门之墠

茹藘在阪

缟衣茹藘

郑国建国于

陕西的华县

之后迁都

河南新郑

当时在

这一带

茜草的

种植和利用

都比较普遍

汉代时对于

茜草的认识

已相当普及

《汉官仪》:

御园出茜

可以染绛

茜草

甚至成为

一种重要

经济作物

茜草染色,主要利用根部

色素含有:茜素和茜紫素

茜草染色:

如果加入,铝媒剂染色

可以染成,鲜艳的红色

《诗经》:

茜草染成,赤、绛等色

显然用了,媒染剂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赤色纺织品

经科学证实,便是使用了铝媒剂

设计一个实验

将茜草的染色

进行测色实验

结果如下:

将野鸡腹部

赤色羽毛的

色彩测出

测试结果: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野鸡羽毛上赤色值包含在

茜草染色和朱砂赤色之中

而且

茜草多次的染色

可以染成深红色

接近野鸡羽毛

腹部上的红色

质量好、

杂质少

的朱砂

也接近

野鸡羽毛

腹部上的

赤色

因此野鸡

羽毛上赤色

就是正赤色

(四)染黄

先秦染黃色

染料主要是:

矿物质的石黃和

植物性染料荩草

先秦时期使用

黄色矿物颜料

主要是:

石黄、

雄黄

这类矿物

在文献中

早有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

曰皇人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雄黄

考古发现也证明我国西周时期

就已用黄色矿物颜色染丝织物

1975年发现陕西茹家庄出土

西周织物印痕上有黄色颜料

保留很高的鲜艳程度

显然并不是使用

植物性染料染色

染色手法

即是将颜料

磨成粉末后

涂在丝绸上

当时学者

推测其使用的

黄色矿物颜料

是石黄或雄黄

据赵承泽等

科技史学者考证

唐代雄黄昂贵稀少

充当涂料多为石黄

因此也认定西周

茹家庄织物上的

黄色颜料是石黄

石黄色彩

进行测定

测试结果:

我国

传统黄色

植物染料:

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

柘黄

可以确定即是

先秦黄色染料:

栀子、黄栌、荩草

《史记》:

千亩卮茜

千亩姜韭

此其人与

千户侯等

司马贞索隐曰:

卮音支

鲜支也

茜音倩

一名红蓝花

染缯赤黄也

《史记》:

栀子、

茜草

种植普遍、

规模广大

考古发现:

栀子作为

黄色染色原料

出现在很早以前

长沙马王堆1号

汉墓出土的部分

N甲A黄色

丝织物样品

即栀子染成

栀子可以

不经媒染

染色方便

一般

将栀子的果实研成细粉

然后用水涅渍提取色素

可以将织物,染成黄色

实际做法:

挑选晒干、

果实饱满、

颜色赤红的

栀子果实

在研钵内

将其捣碎

并去除带有

霉点的颗粒

进一步地

捣成粉末

将栀子

果实粉末

冷水浸泡

一段时间

加温煮沸溶液

收汁为浓染液

(一般为

加水量的

三分之一)

过滤后放入烧杯

将染液温度控制

在50-80摄氏度

将素色丝绸

放入溶液中

染色15分钟左右

织物就被染成带赤的黄色了

清水冲洗,去除浮色,晾干

即得栀子所染的鲜艳赤黄色

加入常见明矾

(硫酸钾)

作为媒染剂

栀子溶液几乎

没有改变

栀子染色结果如下:

Lab:L*86-89 a*1-12 b*52-78 

HSB:43-58°52-77% 92-97%

文献记载比较可靠的是

《周礼》郑玄所注“染草”

《周礼·地官·掌染草职》:

掌染草下士二人

郑玄:

染草、蓝、蒨、象斗之物

 《周礼·地官·掌染草》:

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郑玄:

染草,茅蒐、

橐芦、豕首、

紫茢

郑玄

所注染草

实际上是

八个名称

六个种类:

蒨(茅蒐)、蓝、

象斗(麻栎子,皂斗)、

橐芦(黄栌)、

豕首(天名精)、

紫茢(紫草)

其中用来

染黄色的

就有橐芦

“橐芦”

不见于

《尔雅》

《周礼》

贾公彦疏

对此也未

加以注解

现代学者

夏纬瑛先生

对于《周礼》

农业条文注释

也无此条释义

清代孙诒让:

《史记》、

《文选》、

《列仙传》

等文献钩沉

并考证认为

橐芦即黄栌

其叶可染黄

丝绸史专家赵丰则

从文字的通假入手

认为“芦”可通“㭔”

《说文》:

㭔,木出橐山

所以可称橐㭔

《广韵》:黄㭔可以染黄

“㭔”与“栌”,古音相近

平声模韵,可以相通

 橐芦即就是

漆树科黄栌

既然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得同样的结论

“《周礼》郑注染草”

的“橐芦”应该指黄栌

黄栌是我国传统

的植物黄色染料

《天工开物》的记载

不同于孙诒让的说法

黄栌染色

不是使用其,叶

而是使用其,枝干

黄栌既可以直接染色:

象牙色,芦木煎水薄染

也可以媒染:

金黄色,芦木煎水染

复用麻藁灰淋碱水漂

这里的媒染实际上是

使用麻藁灰做媒染剂

黄栌是漆树科的

一种落叶小乔木

叶单生

叶柄狭长

叶片好似

一小团扇

初为绿色

入秋之后

渐渐变红

黄栌,产于我国

北部及中部山区

属于常见的树种

著名的

“香山红叶”

即为本种

用黄栌木

进行染色

麻藁灰和明矾

都含有钾离子

用草木灰

做媒染剂

染色实验

结果如下:

荩草也是

先秦常用

染黄染料

《诗经·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

不盈一匊

其中的“绿”

就是荩草

荩草

是一年生

草本植物

高三十到

四十厘米

茎杆细弱

全国各地

都有分布

十分常见

荩草的茎叶

含有黄色素

可以

不通过媒染剂

直接染成黄色

如果

以明矾为媒染剂

可以染成鲜黄色

设计科学实验

进行荩草染色

具体操作方法:

武汉

市郊挑选

根茎完整

枝叶饱满

荩草若干

去除枯叶

或带黑点

的枝叶

洗净晒干

晒干荩草

切成小段

干荩草30克,加水300毫升

加热至沸腾,收汁100毫升

将染液过滤

以过滤之后的

100毫升染液

加入白色丝绸2块

(10厘米见方)

在50℃-80℃染30分钟

一块以清水冲洗干净后直接晾干

一块洗净晾干后放入明矾溶液中

没有媒染的呈现淡黄色

明矾媒染的呈现鲜黄色

用草木灰

做媒染剂 

将野鸡羽毛

的黄色测出

测试结果:

对比野鸡的

羽毛的黄色

是一种含有

红色的黄色

且色泽浓厚

依据实验研究所得:

栀子所染的赤黄色、

矿物石黄的赤黄色

与野鸡羽毛的

色彩值相同

因此野鸡羽毛的

黄色就是正色黄

唐宋之后,皇帝所服之“黄”

即是用柘木汁所染的正黄色

柘木含“非瑟酮”色素

染出的织物

在日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

在烛光下呈,光辉的赭红色

光照色差

眩人眼目

成为皇帝

所服之色

柘木所染

的正黄色

雉尾扇开朝日出

柘黄衫对碧霄垂

古代文献记载:

皇帝所服之黄

所使用的染料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柘木条:

其木染

黄赤色

谓之柘黄

天子所服

考古证实:

定陵出土

一件龙袍

色线多达

三十多种

底色黄色

出土的时候

虽然已经氧化褪色

但有的上面保留有

“腰封”(题记)上

有颜色记载

明确的标明

“上用柘黄金彩”

与文献记载一致

(五)染白

丝绸的本色

一般是白色

文献记载来看

先秦服饰染织

也用白色颜料

《周礼·考工记》:

画绘之事后素功

戴震:

白采也

后布之

为其易污渍

对服饰的

画绘染色

白色颜料

是在别的颜料

都已施绘完毕

最后用的色彩

从文献记载

和考古发掘:

先秦时期也使用

染色的方法染白

染白的方法主要是:

通过矿物颜料染白

现可以证实的

先秦纺织颜料:

硫化铅、

绢云母、

蜃灰

1979年,出土的春秋战国

崖墓的服饰的花纹为银白色

印在深棕色

的苧麻布上

印花的颜料

初步分析是:

含硅的化合物

(绢云母、蜃灰)

长沙的马王堆

一号汉墓出土

印花敷彩纱的颜色

经过光谱分析显示:

勾勒叶片边缘的

白色颜料主要为:

天然绢云母

先秦时期,已经使用:

绢云母、蜃灰、硫化铅

等作为染白的颜料

绢云母是

矿物云母

的一种

它属于

具有层状结构

的硅酸盐矿物

绢云母的晶体为鳞片状,具丝绢光泽

有灰色、紫玫瑰色、白色等多种颜色

在我国

分布很广

储藏量大

古人用作

织物染料

不足为奇

蜃灰是用蜃壳制成的白色涂料

它是我国很早使用的白色染料

既用于祭祀礼器

也用于织物

《周礼》:共白盛之蜃

郑玄:

饰墙使白之蜃

今东莱用蛤

谓之义灰云

事实上,外壳坚硬的蚌类动物

外壳都可以用来制作白色涂料

具体做法是

将干燥风化的蛤壳

用文火烧成石灰状

将其研成

白色粉末

用水调和

是很好的

白色涂料

丝绸的白色同野鸡羽毛的白色十分接近

但丝绸是接近透明,而有光泽的丝织物

丝绸上涂抹蜃灰等

将会使丝绸的白色

显得更加厚重

使用

绢云母

白色将会

更厚重沉着

更富有光泽

三者的白色同

野鸡颈部羽毛

的白色很接近

但质地和色泽

有所差别

可能都作为正色使用

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

(六)染玄(黑)

按照文献的记载

本课题设计一个

科学实验来完成

染玄的过程

如上文所述

先秦时期的染玄

是通过六次染成

玄色是

黑中带赤的颜色

其染色结果如下:

客观上

野鸡身上的黑色

黑点如漆是一种

十分纯正的黑色

结果如下:

从视觉上

野鸡羽毛

极富光泽

多采羽毛

花纹映衬

极为神秘

相较之下

其色

更接近多次

染成的玄色

先秦染织的

正青色是靛蓝色

(Lab:L*25 a*20 b*-58 

HSB:224° 89% 58%)

朱(赤)色是深赤色

(Lab:L*33 a*52 b*31 

HSB:355° 85% 60%)

正黄色是含赤的浓黄色

(Lab:L*68 a*22 b*68 

HSB:38° 89% 87%)

正白色是纯白色

(Lab:L*100 a*0 b*0 

HSB:0° 0% 100%)

玄色是带赤的黑色

(Lab:L*0 a*0 b*0 

HSB:0° 0% 0%)

从色彩数据

的比较当中

可以得知

正色色相

特点如下:

其一、

正色青、赤、黄、白、黑

都是饱和度(纯度)极高

分别是:

89%、85%、89%、

100%、100%

以最高纯度100%

的标准而言说明:

在礼仪的场合

古人倾向使用

纯度高的色彩

很鲜艳的色彩

其二、

正色纯度

接近一致

从视觉上

色彩之间搭配和谐

与现代视觉心理学

的研究结论一致:

一切色彩,只要它们

的饱和度(纯度)相同

即就可达到,相互和谐

其三、

正色纯度虽然很高

其明度却不是这样

正色青、赤、黄

的明度分别是:

58%、60%、87%

明度都在:

50%以上

90%以下

说明它们都具有

偏高明度的特点

但并不是特别高

因此

可说正色是

沉稳的色彩

先秦服饰

染色正色

标准定下

后世

几乎没有

太大改变

观察后世

宫廷建筑、

服饰色彩

与先秦的

正色特征

极其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