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志刚 本文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01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 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 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 本文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点击【阅读原文】可在京东购买 上面一段内容是柴静写的冯唐和罗永浩。 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则比那时候幸福很多。如果当年有互联网,可能罗永浩也就不用退学了。 无论学的教材是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苏教版,他们的大部分作业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 即便是基础教育,设计一些有水平、有价值的练习题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就连他们做的练习题也大都一样:当遇到一个不会做的题目时,只需要将题目的描述输入进搜索引擎,你就会发现之前有人问过类似问题,也有了答案。 类似的情况,包括word、excel的使用技巧、电脑出的问题如何解决、感冒了吃什么药等等。 你都可以将遇到的现象输入到搜索框中,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答案。 学任何一个版本教材的孩子估计都有几十万人,加上每年都有人学,所以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大量重复的。 office使用技巧、感冒这样的常见病症都类似,大量重复。 对于大量重复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只需要输入现象即可找到问题,然后获得答案。 02 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这么简单。 譬如你经常感觉到“左胸有点闷”,如果将这样的语言输入搜索引擎,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专业医生会给你列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最后还不忘告诉你切实的诊断需要去医院检测后才能确定。 这个类似于你仅仅知道现象,但引起现象的原因足够多,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找出准确的原因,才能发现合理的对策。 类似的还有“明明知道这个事情应该做,但不喜欢做就拖着,有时候甚至喜欢做也不愿意做,总是更喜欢发呆啥也不干,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如果你将这些文字输入到搜索引擎中,估计最大可能得到的答案这是“拖延症”,然后一大堆关于拖延症、时间管理的内容给你。 可大部分人看到这么多资料,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这个事情不一定是拖延症。 而即便是拖延症,引起的原因也太多了,可能是个体的原因、任务本身的原因或者你所处的环境(如果干与不干差不多,谁都是拖延症)。 例如你干的事情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做了也无法完成;可能是你做了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动力不足;你根本不想去争什么优秀和卓越,能混过去就好;也可能是你太忙了,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干,所以这个事情就拖啊拖;也可能是你实在讨厌这样的事情,所以你自然会去逃避。 这个时候其实应该做的是去分析真正的原因,找到到底是什么引起你的拖延,再去想如何克服。 但普通人则不一定具备从现象到原因到核心问题界定的能力,仅仅靠互联网的搜索不一定能准确的找到答案(通常这个时候,我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这个时候除了利用互联网以外,就需要咨询专业人士和机构,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可信赖的答案。 然后再去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03 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一个人(类似的如何了解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等)?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去百科看一下,这当然是一种方法。 但这样的了解一定是他希望你了解的内容,而且是比较表面的了解。 之前爆出来许多外围女通过购买百科里面的词条,装明星卖淫的事件。 基于不同的目的,了解一个人需要确定了解的不同维度。 许多风险投资者为了为投资负责,对于投资对象会做详尽的调查,甚至会涉及到他的家庭生活、配偶等因素,之前也出现过准备IPO的公司CEO配偶起诉离婚,分家产最后上市受阻甚至流产的案例。 所以要了解一个人,首先需要确定目的,然后再建立需要了解的框架,例如任何一个人都包括:
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框架,才能够去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应的内容和线索,最后拼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真正深入了解这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他自己如何说,还要从客观角度去判断:别人的评价、他的作品、日常表现等。 了解一个人是这样,了解一个公司、产品其实大致类似,都是先要有框架,再去找内容。这样才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事物。 04 对于大部分工作场景而言,你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做练习的习题。 而是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新的,这个世界上即便发生过类似的问题,你也不知道在哪里、是谁做的,所以很难直接从问题层级上去借鉴。 这个时候,需要你去分析问题,将问题拆解,建立相应的框架和模型,然后才能够利用搜索引擎去借鉴。 举个例子:
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要奢望任何人或者网络能够给您答案,他们能给到你的大致是一些线索和片段,然后给您一些启发,最终基于你的目的构建出答案来,是你的职责。 这一块可以学习第一狗仔卓伟们对于信息的追踪和分析能力! 05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再怎么努力的跑,速度也是赶不上火车和汽车的。 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还涉及到一个工具选择的问题:世界上已经有了许多好的工具而你却不知道,那只能用你的双脚和车轮子去赛跑。 类似的还有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渠道和知识源:别人已经整理的很好了,你用就是了。
最低一个层次的是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技巧,这种技巧没有难度,但却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这些技巧经过系统的练习很容易掌握,对于没有掌握的人而言,这些人通常也会被“惊为天人”。 06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每个人能借鉴和学习的范围是有限的:因血缘形成的关系、同学、同事、朋友。 有了互联网之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借鉴和利用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但这并非自然发生的:关于如何使用互联网,需要系统的学习和练习,而且这种能力以其他能力为基础。 现状是,大部分人其实是在“看”互联网而不是“用”互联网,就像守着金山在要饭一样。
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有人遇到过并已经解决了。 理论上讲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部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但这有前提: 第一是能够将你的问题进行分析、转化,形成合适的关键词。 除非你做的事情是很普遍的程序性工作,这类工作可能有标准答案。 但大部分个性化的问题不可能在互联网上有标准答案,都需要你将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转化,才能形成合理的关键词,再去寻找到有启发作用的建议与方法。 第二是你要掌握基本的搜索引擎技巧和积累相关的信息知识源。 不同专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资源来源有差异性,可能各自有独特的来源,所以你要在日常工作中整理自己获取信息的来源网站、数据库,或者借鉴资深人士的信息源列表。 其次是你要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技巧,多练习,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要真正自如的在互联网上去获取信息和知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你要掌握相应的技巧,然后是积累你所在领域和岗位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与资源地址,再其上的是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建立框架的能力。 在这里面,最容易的是前两项,而后两项能力的提升则需要深入的学习、实践和思考,才能更加准确与有效。但如果不具备后两项,前两项可能也没有用武之地。 07 通过下面的10个题目,来测试一下你用互联网的能力如何。 这10道题目主要测试2个层面的能力,第一个层面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技巧;第二个层面是分析问题、建立框架、转化成关键词的能力。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哪一年正式成立的? 2、我国台湾地区有几家主要的电信运营商,他们提供的企业业务是哪些? 3、大概知道有个销售的故事,顾客头痛想买头痛药,结果销售卖给他鱼钩鱼竿,最后还卖给他了游艇。想找到这个故事的标准版本。 4、查找2010年“金砖四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在世界排名情况。 5、从全球来看,呼叫中心内部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需要快速了解中国电力行业的大概情况,该了解那些内容,如何查找? 7、如果要深入了解联想投资柳传志的情况,需要了解什么,请将您了解到的结果用一页纸的形式展现出来。 8、如何快速的找到国内外研究胚胎干细胞的专家,并尝试你的方法。 9、听说聊城大学开了知识管理的课程,如何知道是谁在讲、在什么学院讲? 10、请找出下图的原始出处? 关于这10个题目及背后的逻辑和技巧,我们之前有过讲座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听,这里是介绍!(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