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34篇:教研随笔∣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大胆创新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3-19

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大胆创新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绝对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思路和方式一定要勇于创新。我听过一些青年教师的课,一板一眼,按部就班,一看就是经过了科组的集体研磨。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好课就是“磨”出来的。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在磨课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某些想法、做法可能被“磨”掉了。在前辈的指点中,青年教师甚至不敢再有新的想法,只能上一些“中规中矩”的课。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

青年教师要进行专业发展,要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学反思等方式快速成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逐渐具备学理意识的过程。学理性与创新性不是矛盾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理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但如果在成长初期,还是要把创新摆在凸出的位置。前段时间,我和一些青年语文教师到远洋学校听了赵娜娜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虽然从学理上讲,这节课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我对这节课的评价非常高。赵老师作文教学的内容是“增加细节描写,扩写人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师生制作作文评价量表。单是这一点,就说明这节课是有重要价值的。首先,作文评价量表的制定,是赵老师通过阅读王荣生教授《写作教学教什么》而获得的灵感,这就是专业阅读带来的教学思路的创新。其次,真正在课堂上制作和使用评价量表,这是需要教学勇气的。这种勇气体现在打破作文教学的常规思路上,即传授知识-训练知识-运用知识的模式,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同行的质询。赵娜娜老师顶住了压力,敢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议课的过程中,针对部分教师提出的“教师制作量表,然后重在运用,展示学生成果”的观点,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量表的产生比量表的运用更重要,更有价值。也就是说,这节课上学生即使没有通过量表写出了好作品,教师没有时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不影响这节课的价值。有时候,想法比做法更重要。

我以前提出,评价一节阅读课的指标很简单,就是三条:一是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学理性;二是看这节课是否有创新的教学设计;三是看这节课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学”。这三条就是针对目前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讲学理的内容”“没有新意的设计”“淡化学生的学习”等不良现象提出的。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专业的知识与理性的思维,但教学创意的获得,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学勇气。去年我在海洲初级中学听了青年教师周锦聪的课,印象很好。我在这个青年教师身上看到了朝气,也在这节课上看到了创意。周老师执教《消息二则》,是毛主席写的两则新闻,除了带领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新闻的方法外,他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中,实现了新闻教学与文化传承的结合。这节课虽然是依据某个课题的理念设计的,但设计思路新颖独特,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融入到新闻教学中。还是去年,我在东凤中学听了年轻教师王艺锦的课,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她选择的主题是《简·爱》主题分析,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展示等手段,将名著阅读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听完课后,大家都感到,王老师备这节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将资料有机融入到了名著阅读教学中,而且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这节课自然也有一些缺陷,而这种缺陷会随着经验的增长、专业学习的深入慢慢得到弥补。这节课展示出来的年轻教师的教学创意,是最值得鼓励的,这恰恰是很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以后慢慢失去的东西。随着经验的积累,不少教师的教学越来越常规化,甚至陷入到了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框架中。教学缺少创新,一味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回想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历程,我也是想尽办法进行教学创新。记得执教《荷塘月色》,第一次教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分析课文,赏析句子,感觉应付考试的色彩很浓厚;三年后再次教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一个三十岁的已婚男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老婆在唱着催眠曲哄孩子睡觉,他却趁老婆迷迷糊糊的时候,溜出家门,一个人来到荷塘,心里想着'亭亭的舞女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欣赏完之后回到家中,发现老婆早就睡了。他究竟为什么不宁静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适时补充了一些背景材料,但总觉得问题脱离了文本本身。第三次教这篇课文,我又进行了革新,将注意力聚焦到对第四段的解读上,通过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朱自清的审美世界中。总的感觉就是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透彻,语文教学越来越有“语文意味”,语文课不再是知识荟萃,不再是百家讲坛,而是真正朝语文课程性质前进。

这学期我推荐青年教师阅读肖培东老师的《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一书,目的就是唤起年轻教师身上的特有创造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活力。肖培东老师的课,真正实现了学理性和创造性的融合,其中尤以创造性最引人注目。听过肖老师课的人,读过肖老师课例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印象,那就是他的课永远在创新,他设计的课就是那么巧妙。当然,很多创意是无法直接习得的,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规矩、方法、策略等东西是容易学习的,但背后的“巧”很难学习。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向肖老师学习,至少不断求新的精神就值得推崇。前段时间,我学习了肖老师执教《怀疑与学问》的课例,并且已经开始阅读肖老师的新作,再次被肖老师的教学设计打动了。而且,我关注了一个“安静的怒放”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作者每次学习肖老师的课例,就写一篇学习心得,我真心觉得这个做法很好,打算推广到我们的团队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