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197天后,马思纯自曝抑郁症原因: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

 瑞思英语 2021-03-19

前段时间,久未露面的马思纯第一次在微博上谈及自己患抑郁症的事情,她也开始意识到要“爱自己更多一些,有脾气就要发出来”,不再做那个看人眼色的“乖女孩”。

在谈及“为什么会这样小心翼翼”时,马思纯说除了自己的性格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家庭教育。

她说: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听话、要懂事儿,要看别人怎样看我……

因此,她总是小心翼翼,遇事也不敢麻烦别人,更不敢随便发脾气,变得敏感多虑。长时间的心理负担,让她的抑郁症愈发严重。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很多小时候太懂事的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之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懂事,在家长眼中是一种优秀的标志,但在孩子心里这更像是诸多限制。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一次不捣蛋,就会受到父母不住的夸赞;

懂事乖巧的孩子,无论多让父母省心,也都是理所当然;但只要捣蛋一次,就会被呵斥怒骂,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这段话告诉我们:与其一味教育孩子懂事、听话,不如多走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孩子被“懂事”圈缚,失去自己的天性和活力。

在《少年说》中,高一女生杨栩楠是很多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她从小就很懂事,因为怕爸爸妈妈失望,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所有的委屈和任性,都一个人默默消化。

她住校期间从来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就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她会藏起自己所有的小情绪,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而就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却在天台上喊话两个月的弟弟,希望他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你不必那么懂事,只需要单纯快乐就好!”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说:6、7岁以前的儿童会出现一种“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特点,他们甚至会把身边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与自己联系起来,把错误归结为自己。

很多父母都在教育孩子要懂事,而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是父母在强化孩子“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特点,而这也导致那些看起来懂事的孩子,只是习惯性的表现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而已,孩子内心并不快乐。

看过一则新闻:

一个10岁男孩带着妈妈来到某珠宝柜台前,他想要用自己的8000块压岁钱,给妈妈买一枚钻戒。

妈妈舍不得花孩子的钱,就故意挑了一个一万多的钻戒,她想让儿子知难而退,而儿子却因此急的哭了起来。

妈妈连忙安慰孩子:“妈妈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妈妈不需要这么贵的钻戒,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就好,妈妈是最爱你的。”

孩子懂得疼爱自己的父母是很好的事情,不论是什么原因,父母都要顾及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

有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于是他们就采用“懂事”或“不懂事”的行为来表达。

而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懂孩子,孩子才会慢慢真正懂事起来。那份懂事,不是压抑出来的,更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最自然的表达。

《小王子》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只是他们自己忘记了。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懂事,而不去真正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强制的教育对孩子来说过于残忍。

心理学者李松蔚在《父母真的只是为了孩子吗?》中提出一个观点——孩子从来都在负担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这就像电影《狗十三》里的少年李玩一样,爸爸用一句“你要听话,爸爸都是为你好”,就掐灭了李玩心中所有的快乐和童真。她只能用沉默和赌气来抗争,而这份抗争也在父亲的暴力下屈服了……

孩子不该过早被父母要求去接受成年人的规则,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被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只有父母真正懂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才能培养出真正独立的孩子。父母要及时通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Professor点评: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真正懂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真正的为爱而懂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