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田螺姑娘、狐仙、崔莺莺红娘等 无不例外是一个女人忠贞不渝地扶持男人飞黄腾达的传说 这些女人要么法力无边,要么富贵加身,即便一穷二白也有浑身膀子力气干农活,一门心思扶持夫婿进京赶考 我国这些臭屌丝们,从古至今,都在跪舔富贵老丈人的脚,通过老丈人的柔弱女儿们,平白就获得了名利财富 他们从小就知道萤囊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地考取功名求富贵,然后被赐个公主,一脚踢开家里的黄脸婆 王宝钏就是典型案例,嫁人之前她也算是白富美了吧,扶持了穷困薛平贵,苦守寒窑18年,凤凰男终于混出头了把她接来,18天就离奇死亡了哎! 谈到今天七夕就更不得了 这本来是民间的“乞巧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所以又名“穿针节”,不止中国有,东亚国家都有相应的文化 在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宋时代更是发达,可以理解为人们穿着新衣,喜气洋洋逛集市吧 后来出来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这个传说民间有无数版本,也有很多民俗文化爱好者研究探讨 本文着重推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漆凌云所著的《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原文刊发于《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总第117期上
摘要:“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前有多种异文流传,其中讲述牛郎窃取天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但王母或天帝迫坏两人婚姻的文本较少。建国后,牛郎织女传说由于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随着戏改运动中剧本的改造及改编进教材,牛郎织女传说中原有的男性与女性矛盾被消弭了,成为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民间流传的口头文本尽管记录下来,但是影响越来越小,当代民众普遍接受了经过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
建国前期的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贪欢型,和《述异记》中的记载大致相同:织女整日劳作,天帝怜惜她而将其嫁与牵牛,婚后因整日沉迷于情爱忘记织布的正业而遭到玉帝的惩罚,导致两人每年只能七夕相会。 第二种是窃衣成婚型,大致内容是牛郎在家遭兄嫂虐待,分家后弟弟得牛。老牛告诉牛郎某日织女在湖中洗澡,取走她的仙衣别还就可娶她做老婆。牛郎依计而行娶到织女。婚后生下一对儿女。老牛临死前告诉牛郎把它的皮留下将来有用。后来织女骗牛郎说出仙衣藏处后飞走,牛郎立即披上牛皮去追。织女见牛郎追得紧就拔出玉簪划成天河挡住牛郎。王母或天帝替俩人说合,让俩人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种类型的传说情节丰富、数量最多,与建国前每逢七夕上演的应节戏《天河配》情节相似。
窃衣成婚型牛郎织女传说融合进了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情节。天鹅处女型故事最常见的情节为:男子取走沐浴仙女的羽衣得到仙女为妻。婚后生下子女若干,仙女设法打听羽衣藏处,找到后离开。 建国前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并非我们如今所熟悉的真心相爱,牛郎之所以能娶到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有的文本中老牛还一再告诫牛郎,即便织女给你生了子女也未必同心。
织女为了找回仙衣,骗牛郎说:我哪能走呢!孩子都这么大了,你快给我洗洗穿了吧。
牛郎听后便找出仙衣还给织女,不料织女穿上仙衣便离开,于是牛郎发现织女逃走边追边喊:“无恩义的东西!往哪里跑!生了两个孩子你就逃了吗?” 织女看见牛郎追得紧,赶紧向王母娘娘喊救命,这时王母娘娘正在做饭,忽听得“喊救命!”出来一看,原来是织女。 王母娘娘使用划水成河的办法隔开牛郎。 当王母娘娘问“你愿在你娘家住的日子多呢?还是在你家住的多呢?”织女说“我愿在娘家住的日子多。 ”王母娘娘便下令:“那么每年七月初一至初七为你和牛郎相会之期 建国前的牛郎织女传说大多是讲述牛郎和织女之间的性别冲突不仅体现在织女婚后想方设法寻回仙衣返回天上,还体现在牛郎追织女过程中两人互相争吵甚至打斗。
如露星记录的山东临朐地区的《牵牛郎和织女》中,牛郎追赶织女时见她拔下金钗划成天河来挡住他,气急就把牛索子扔过去砸织女。织女一看,不得不招架,也忙掏出织布梭子回敬他。 类似情节在陈泳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中搜录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歌谣中依然可以找到。 如湖北通山县的《织女抛梭打牛郎》:
日头去了落西方,犀牛望月姐望郎,南边老人望北斗,北斗七星转男方,织女抛梭打牛郎。 正定县的《牛郎织女歌》: 织女星要把娘家住,牛郎星后面紧跟着。跟得织女生了气,回头打了一布梭。牛郎一见事不好,手拿牛杠向上截。两人打得天昏地又暗,王母娘娘划道河。牛郎撇在河东岸,织女撇在河西坡。 山东青州的《牛郎织女》: 织女待上娘家去,牛郎随后紧跟着,跟得织女急了账,手拔金簪划天河,一个划在天河东岸,一个划在天河西坡。牛郎就使拿索头打,织女回头就一梭,男打女来十分准,女打男来打不着 牛郎通过窃取仙衣不还娶到织女,织女想方设法讨回仙衣后离开牛郎,是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固有的母题。刘守华认为:“男子以窃取羽衣的手段强迫成婚,乃是抢亲习俗的象征性反映。女子寻得羽衣即飞去,包含着女性对母系氏族或部落生活的留恋。” 该母题比较完整的文献记载早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和郭璞的《玄中记》中的毛衣女故事,现今流传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依然可以见到。
所以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复合了天鹅处女型故事后必然保留了上述母题,故织女即便与牛郎生下子女后依然会想方设法找牛郎要回天衣返回天界,当牛郎快追上时织女或王母便用金簪划成天河挡住追赶的牛郎。 就叙事逻辑而言,这样的叙事模式相比王母娘娘破坏牛郎织女婚姻的叙事模式更为合情合理。 同时我们发现,建国前牛郎织女传说中王母娘娘和织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比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夫妻关系更为牢固,织女更想呆在娘家而不是夫家,王母娘娘在许多时候是以织女的保护者的形象出现。 总之,在建国前期的牛郎织女传说中,体现男女性别冲突主题的占多数,反映王母娘娘破坏两人婚姻的只占少数。 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后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
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本的《牛郎织女》是1955年,由时任社长的叶圣陶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 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从结构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鹅处女、两兄弟型故事形式和角色体系,主要在思想内容上作了很大改动。 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把原有的贪欢主题和性别冲突主题给消弭了,延续了戏曲改革论争中确立的反封建主题。改编本把牛郎和织女的胁迫式结合方式改编为两个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自由结合。
原有传说通常是牛郎通过窃取织女衣服得到仙女,而且老牛告诉牛郎把织女的衣服藏好,不能把衣服还给织女,否则她会逃跑。 改编本中牛郎不但没有把衣服藏起不还,当牛郎听到织女问衣裳哪去了时主动把纱衣还给他,接着俩人聊了起来,互相倾听对方的悲惨经历。织女听完牛郎的情形后,又同情他,又爱惜他 改编本的牛郎织女传说为了凸显反封建主题,着力刻画王母娘娘的专横和残忍形象,丝毫不见建国前牛郎织女传说中王母和织女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改编的《牛郎织女》中赋予牛郎和织女劳动人民的代言人身份,他们热爱劳动、心地善良、勇于反抗、主动追求爱情,应该说改编本中牛郎和织女不是古代劳动人民而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是利用传统民间文学样式塑造出的“新”民。 我来总结一下: 1 牛郎,别名偷窥狂,强奸犯,囚禁妇女,强迫生育,扣留仙衣对应现在的扣留女性身份证户口本,发现仙女逃跑马上追赶并施加精神压迫“无恩义的东西!往哪里跑!生了两个孩子你就逃了吗?” 2 老牛,别名帮凶,是他告知牛郎仙女在洗澡,并反复提醒牛郎,“不能把衣服还给织女,否则她会逃跑,即便织女给你生了子女也未必同心要严加看管”,临死都不忘提醒牛郎留住皮,牛郎在发现仙女逃跑后马上披上牛皮追赶
3 仙女,别名被拐妇女,忍辱负重逃出生天,向王母求救,并划出天河,和牛郎在天河边上火并,打得昏天黑地
4 王母,别名妇女保护者,她的女儿被拐卖,马上出手营救保护女儿
这些套路你们熟悉吗,现在被拐骗被囚禁的妇女不都是过着这样的日子吗,可惜的是,绝大部分被害妇女,还没有这样有本事的王母营救
当女性读所有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希望你们用女性视角,用“我本位”视角
我国从古至今,女性都还不掌握话语权,所有文学作品里面,要么是供玩乐的妓女(怒沉百宝箱)、要么是垫脚石(王宝钏)、要么是权贵女儿提拔平民(公主下嫁)
当你们用女性本位思考一切的时候,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传统都是吃女人的,我们一定要反传统”
祝大家乞巧节快乐,这是一个乞求才艺、功名、学历的好日子,是一个被迫害妇女奋起反抗的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