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深圳,开完会去水围村吃顺德菜。 司机跟我聊天,笑称:水围的村民,家里建个几栋农民房的,现在随随便便吃租金一年上百万,就破衣烂衫毫不起眼的,吃路边摊,可别小瞧人家。 我问他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深圳的。他说是河北农村人,来了20年了,90年代初期就过来了。 我:那师傅您来这么早,也得是千万富翁了。 他笑笑:啊是,房子买得早,一套4000/平米买的,现在单价6万了,还有一套7000/平米买的,现在9万了,改革开放好政策啊!在农村,哪敢想这些钱! 水围村是个很独特的城中村,从历史上来说,可以追溯到庄子的48代传人,据称他移居此地时写了幅对联“水环四壁 围昌万年”,水围村因此得名。 在深圳改革开放之前,700名原住村民均为庄姓,村口立着庄子的铜像,还有一口百年古井,被称为“龙秋古井”,井旁是一棵百年榕树。 因为位置靠近福田、皇岗口岸,早期有很多香港人来大陆做生意,把这里当作个落脚点,很多时候也是寻芳地,有颇多的KTV、洗脚城、夜总会等,也是俗称的“二奶村”。 水围的改造从1992年就开始,当时组建了集体经济的继受单位:水围实业有限公司,旨在治理城中村,不断改造农民房(农民自建房:村民自己建起、自己招租、自己管理)、建博物馆、盖图书馆、建立现代化的社区。 在2016年,福田区政府要建立人才住房,联合了深业公司(深圳的市属国企)和水围实业,对29栋农民房做整租改造。 水围实业以约73元/平方米的均价租赁29栋农民房,租金每两年递增6%,并在基本未加价的情况下,转租给深业公司。 深业公司对房屋进行改造后,以150元/平方米的价格租给福田区政府,福田区政府则以75元/平方米的价格对外配租。 这是个比较先进的方式:通过政府出资、国企改造、村股份公司筹房,政企村三方合力的方式,改造出504套青年人才公寓,并把29栋楼通过空中连廊串联起来,向辖区内企业和符合条件的人才开放入住申请。 公寓重点把消防、安防、监控、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全都做了改造,破解了城中村脏乱差的隐患。并且餐厅、健身房、茶室、阅读室、洗衣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家具齐配拎包入住,专门提供给学生和刚毕业的打工仔们。 算个账:一套50平的公寓,福田区政府从深业公司租来的价格是50*150=7500,对于深户人才来说,每月租金50*75=3750,相当于一半的租金是政府补贴,整个住房改造的出资方也是政府。 这个地段你们打开地图看看,相当于北京的CBD,你想在CBD租一套50平米的公寓,起步价格是8000,没有任何政府补贴,和深圳对比起来,并不友好。 深圳这些年为了吸引人才落户是拿出了十足诚意的:“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新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为了缓解市区土地不足,其中有8万套计划通过改造城中村农民房的方式实现。 我一直呼吁你们往大城市走,早些年贫富差距没那么大,人人安贫乐道稳定为主,那些先吃螃蟹的人享受了超额收益。 他们可能就是普通的农民、是跑出来谋生的打工仔,资质平平家境也差,但就是偶然地站到了风口上,一下腾飞起来。 如果说90年代大家的选择还是很随机的话,走盛还是走衰基本凭运气,那现在大家不该浪费时代的馈赠,逃避竞争是不行的。 我要说一个自己的事。 年初我在朝阳公园附近买了套房,二手房,90年代的。 房主是个74岁的老爷子,和他配偶连结婚证都丢了,补办了结婚证才过户的那种。 老爷子是个在国企很早就内退的干部,是单位分配的公房,3居,和二儿子、二儿媳、孙子三代人挤在一起二十来年了。 交易代表是二儿媳,40多岁,家庭妇女,言语之中对公公婆婆颇多不满,人也是没什么见识,小市民那种,北京郊区人。 老爷子和我去过户的时候聊,说,还有个大儿子,把房山一套房给他了,和二儿子一家住了这么些年,没给他们房子,孙子都十几岁了实在不方便准备卖了去天通苑买个大点的。 我说,孙子十几岁了,那也快高考了,考个本市的经常回家挺好的。老爷子说,嗨!考什么大学啊,他成绩差,找个大专上上,赶快去打工得了。 我和这家人交易的过程中有点小瑕疵,但好在中介给力都顺利解决。 我为自己感到很悲哀:他们是比我差很多个层次的人,这个老先生比我爷爷差太多,他的俩儿子比我爹差太多,他孙子就不用说了,和我不能比。 我们家人人都努力,各个都好强,但为什么最终落得几百万买这种人的房子,和他在同一个交易层级上? 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 是我爷爷运气不好,我爹妈运气不好,他们在偏远山区不得脱身,从层次上讲等于坠入谷底,再拼命托举我,我就算再成器,那也就只能如此了。 换牌打一下,如果是我爷爷我爹妈在北京,现在我会在什么位置?不敢想。就像一篇很久之前的文章写,《我努力了18年,才能跟你一起喝咖啡》 那个时代他们动弹不得,这个时代,我们再不动弹,是想让子孙骂我们不成器吗?是想拖累后代坠谷底,让他们拼命再爬这一道吗?你为什么不站高一点呢? 我举的这两个例子都和房产有关,但不是说一线最值钱的只有房产,最值钱的是机会和资源。 你们在一二线打工的人,有没有觉得,和家乡从心理上渐行渐远,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也不能亲密无间了,大家谈论的东西、关注的东西都在分化,在差异化。 一线和黑洞没什么两样,北京吸干了华北平原,上海吸干了浙江江苏的精华,广东那不提了,祖国的门户,是GDP的扛把子。 有人的地方才有钱赚,中国2000年后这十来年发展这么快,出现了诸多世界级的公司,原因是什么?人多呀!人口红利呀! 你在这些高速列车上,机灵点,勤快点,哪怕是跟着混,十几年过去,也是大不同。即便没早点买房,地铁口摆个煎饼摊烤个冷面,月入几万不难。 我昨天看篇新闻,一二线城市的保姆家政人才奇缺,一个月4、5000的起薪,家政公司都去贫困县海量招工,统一培训上岗。 那些四五十岁的妇女,在农村不一样要干活吗?为什么不到一线来,每月赚个大几千,4天休息日,东家逢年过节包红包,不比在家里被人打压强? ![]() 话又说回来,当你做了一个好的选择,但又不能坚持奋斗的话,层次下坠又是必然的,你的家族被别的家族碾压,也是必然。 就和我的卖家一样,尽管占据了时代和地段优势,但一代不如一代,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谁在上谁在下,就互换了:上行趋势和下行趋势交叉于此,然后分道扬镳。 其实我想起这些事情就觉得很振奋,每个人都害怕阶层固化,好消息是现在阶层没固化,你还有很多向上突破的机会;坏消息是,稍不留意你往下堕落也会非常快。 又到了批判Ayawawa的时间,我先贴一段李银河的评价,我对此特别认同: 人是有能量的,你投入在什么上面都会有所获得,要用好自己的能量,尽量选择效率高的投放渠道。 你为了男人鞠躬尽瘁,当然会收获一个整洁的家,可能也是一个稳定的家,因为总是你在退让。 但同样的,你把这个精力投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你也会收获很多,而且这种收获更为稳定妥当:老板不发薪,那就告他好了。但老公不给生活费,你能奈他何? Ayawawa的优弹素总代在微博上振振有词:一个女人获得高薪的工作很难,远远难于她从男人身上获利,你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 我能怎么说呢?我资质平平农村人确实有还可以的薪水啊!并没有难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恐吓那些年轻女人,打断她们的奋斗梦呢? ![]() 这些天我们在筹备毕业10周年活动,银行的前同事们在讨论聚会。 这些人有家里条件好的,也有和我一样一穷二白农村人,刚开始就是几千月薪起步的,但10年过去,买车买房结婚生育,在一线稳稳当当扎下来了,还有不少出国外派留在当地的。 这些事情做下来根本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困难,前提是你坚持往下推进,而不是听几句闲言碎语就自动退缩,放弃奋斗了。 所有说“这个事情很难不要做你没那个命”的人,你把他先贴上标签:是想拉我下坠的人,然后辩证地思考、观察,自己是否真的做不来。 再有半个月,又该高考了,再过俩月又有一批年轻人进入大学。大学是个特别好的东西,给你机会,给你梦想,改变你的命运。 很多人就是考个大学、找个工作,坚持奋斗就站在高地了。 以后我要是有钱了,得给母校捐钱感谢,挽救了我一个农村人,也提拔了我的后代。 我再贴一张媒体总结的图: 姑娘们,给自己一个机会,到大城市里看一看,走一走,坚持几年,奋斗一把。别再爸妈一喊就回家考公务员考编了行么? 为了后代,也为了短短几十年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