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人到中年才有职场中年危机吗?错了 !

 写字楼大妈 2021-03-19

今天在水木社区看见一个博主发帖问:

【前码农,全职六年带娃,40岁被离婚,一个人带一个小学生,没有收入来源,需要赚钱,没什么朋友可以内推 求大家给点建议 能干啥】

我就找出这篇文章,是我写在书里的,和大家分享

说到职场中年危机,一般有两种定义:

一是中年人遭遇了职场增长乏力的情况

二是职场人遭遇了类似中年人面临的困境

前一个定义被人们说的更多:

一帮35岁左右的职场人,房贷车贷已经压得喘不过气,孩子教育、老人医疗又是两座大山压顶,自己的身体逐渐不好了,年轻人在后面奋起直追,可谓是腹背受敌困窘不堪。

人到中年这是一个很凄凉的词,这意味着你的体力、智力、奋斗精神都已经从顶峰开始逐步下滑了,就像是下午的太阳,慢慢慢慢往下落。

接下来的人生,你只有开销更大、负担更大、困窘更大,导致你禁不起任何大风大浪,很难回到早上七八点钟那种蓬勃向上的状态中了。

中年本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会让在职场的你如履薄冰:

担心无法进一步升职,经济下行趋势中甚至要担心稳不住现有的位置,担心收入缩水,担心奖金不可持续,最最担心的是突然失

不是有个笑话吗,说“不要随便骂那些年轻人,他们会辞职的;要骂就骂那些有房贷车贷的中年人,他们百折不挠”。

作为中年人听到,真是笑中带泪的贴切呀!

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老板抓住机会,在互联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也许比你还年轻不少;

周围坐的都是小你8岁10岁的同事,感觉自己成了办公室里的“老阿姨”;

生了娃的疲于奔命,没生娃的进入倒计时,留给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些现象这么刺眼,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不过40年,中国500强企业中,除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零星几个百年企业,平均寿命也就一二十年,作为组织本身都是非常年轻的,尚且没有成熟处理大量中年员工的经验,大家都感到很迷茫。

对于第二种定义,即职场人感受到了类似中年人面临的困境,表现和前一种不同。

也许很多20来岁的人,从年龄上属于年轻人,职级也尚在初级岗位,但依然感受到迷茫、疲惫、增长乏

这届年轻人被高物价、高房价打压得只能为生活疲于奔命,工作节奏很快,但很多时候是重复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每到新人入职,就感觉自己又老了一岁,“危机重重但也无可奈何”。

尤其是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社交圈小,远离亲朋好友,若感情方面再不顺利,日常生活忙忙碌碌,那就陷入“空巢青年”的状态中,每逢佳节格外凄凉。

大家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判断是不是遇到了职场中年危机:

- 是不是超过3个月没认真阅读跟技能提升相关的书了?

- 是不是感觉身体越来越亚健康,睡不好觉、精力不充沛、甚至提不起精神,对陌生事物丧失好奇心?

- 是不是对工作要求逐渐降低,以应付为主?口头禅是“差不多得了”、“就这样吧”

- 对年底的绩效评估和升职窗口,你是信心满满,还是觉得没希望?

- 你有积极进取的想法吗?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争取更高职位吗?

- 在面临一些挫折的时候,如被人误会、工作失误、领导对你不满等,你是消极应付,还是积极想办法处理?

好好想想以上问题你可以从答案里看到自己的状态

我8年前想从银行离职的时候就进入危机状态,尽管那时候我才毕业2年多,尚不到25岁,也是个初级小科员。

但那会一沉不变的工作让我极度厌倦,对同事也没有热情,每天在单位里就是行尸走肉般把活干完就行了,没什么向上的追求,也没有成就感,那状态都有点类似抑郁症了。

这种问题很严重,你在职场刚起步的时候就感到疲惫厌倦,丧失热情,这会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拦,你可能会错失一些重要的机会。

因此当大家有类似状态的时候,建议要马上调整。

调整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01
 加强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身体,人很容易不舒服又没斗志,动辄头疼脑热还会影响工作表现,住院更是耽误时间。

有句话叫做“工作拼到最后都是拼身体” ,此话不假。

有很多大老板每天起早贪黑,动辄连续出差,工作强度很大,比如王健林,60多岁了,只要不出差,每天就是铁打一般8点之前到办公室,若身体不好撑不下来,也就做不到高位,掌管不了企业了。

尽管在背井离乡打拼已经很不容易,还是建议大家尽量住得离单位近一些,单程通勤若超过1个小时,人很容易疲惫不堪,也会浪费太多时间在路上,压缩了锻炼和休息的时间。

建议每周锻炼4个小时,平均一下就是每天40分钟,一周休息一天。

久坐办公室的人经常动一动,拿出半小时跑跑步、打打球、游游泳,把上肢和后背好好锻炼,能减缓肩周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

每个月抽个半天时间,可以去爬山、远足、骑行等,能充分调动起精神,也能放松心情。

02
注重作业质量

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工作上的精神面貌和产出标准。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看见一个人精神满满、衣着得体、声音洪亮、友善热情,你会觉得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也更容易信任他。

当这个人对工作认真负责,交付的作品逻辑清晰、内容准确、格式标准,给你传递的信号就更为积极了:这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有职业追求的人。

那么这样的人,你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交付给他比较稳妥,有什么新的项目觉得让他去尝试应该错不了,别人捅了娄子你也会想找他看看有没有救火的办法。

对自己有要求就是会产生这样的魔力:

你会吸引那些看到你努力的人,也会因为在他们那里评价不错而获得更多机会;

你由此能接触更多人、参与更多项目、获得更多信息、打造更好的口碑,这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中。

因此,当你觉得有些职场抑郁的时候,要问问自己:

我对工作是否尽力了?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表现?我可以让别人产生信任,愿意把事情交给我做吗?我是个可靠的合作者吗?

一时的低沉不要紧,只要你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马上着手改善,不出两个月就能看到正面效果。

03
寻找跳槽机会

有些人遭遇职场困顿,并不是他不努力,而是选择不对。

比如,他本不适配这个岗位、他不擅长这个工种、他的领导或客户对他怀有个人偏见不能正确评估他、他站错队了别人处处给他穿小鞋等。

如果遇到以上情况,你努力之后依然感到困难重重,那就建议考虑换个平台。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时候你要拼命提升短板,靠均衡的综合实力赢得胜利;

但有时候,你要适度放弃一些市场,与其花太多时间去弥补缺陷,不如把长处发挥到极致,再以此挽救短板。

可以多留意一下朋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交好的同事那里,是否有其他岗位的需求信息,通过内部举荐、熟人推荐等方式尝试跳槽。

山不转水转,若你一直不能适配现有的岗位,不要停在原地哀叹,重新出发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04
找到职业伙伴

人是群居动物,无论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需要伙伴和同僚,你不能只靠一个人单打独斗。

职场中的伙伴多数来自于工作关系,尤其是曾经有合作,或者交过手斗过法的,所谓“不打不相识”。

你的前同事、同事、同学、同行、客户、供应商、其他合作伙伴等,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和同僚。

只是职场不同于日常生活,你找到这些同僚的目的不是为了情感交流,更多的是彼此支持,能够在未来有更多合作可能性。

所以交往时也要注意,以业务为重,以项目为重,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业务切磋。

对对方的私人生活可以离得远一些,对对方的三观要求也可以低一些,只要不损害合作各方的利益,就不要苛求太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交朋友的方式还是以工作为手段:

你去观察在合作中坦诚、业绩表现好、自我要求高、职业素养高的那些人,和他们主动示好,多配合他们工作,一来二去也就熟悉起来了。彼此再有一两个项目合作,很快就能达成联盟关系。

联盟非常重要。这既是你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你受挫遇阻时的智囊团,大家彼此贡献,一同进步,会成为非常宝贵的财产。

05
统筹安排生活

既然大家都禁不起风波,那就提前做好对风险的准备措施。职场人的危机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健康、财务、自己及家庭成员的意外事故

对于健康,第一条就提了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大家要坚持锻炼,每年定期体检,保持劳逸结合,有什么病也不要讳疾忌医早点治疗。

在财务方面,很多职场人的现金流很紧迫,车贷房贷各种贷款、信用卡欠款、人情往来各种红包、日常开销等,建议做好统筹安排,预留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善用各种理财工具,设立止损线,不要有赌徒心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理财策略,不能超出个人风险承受的限制。

至于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意外,对于主要劳动力可以适当购买一些人身意外险、补充医疗险之类的产品,确保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至于背上巨债。

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可以发展副业,多一些收入保障,也增强一分抗风险能力。

比如我的有些朋友在工作之余投资一些现金流好的小店:奶茶店、美甲店等;

有的朋友学着炒外汇、炒股,变成半个专家;

有些人把兴趣爱好发展成了赚钱的生意,爱写作的做自媒体,喜欢花花草草的开了网上花店,留学的做了代购,朋友多爱热闹的帮电商做营销……

总之是在职场遇到困难都不要紧,人要有东山再起的信念。

别沮丧,找找办法,开源节流,总有突围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