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老师,我如何做到每天能够写点什么?

 一线教师丁爸 2021-03-19

吃瓜 ● 纳凉

对于每一个码字者,日更这个词太熟悉了。甚至每一次听到日更,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炙热感。如果一个码字者参加线上线下的写作培训,老师肯定会告诉你,“你先日更再说”,看来日更在日常写作中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所谓日更就是每天更新写作内容,更多是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的更新。我把日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上面的。另外一种是自己的常规化写作,就是每天写点,也不发到网上。这好比在学生时代,有些日记是交给教师批改看的,这是发表的。有些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

但是无论怎样,就是每天自己能够写点什么。

那下面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就是我这一年半以来坚持写作的一些感悟吧。或者说是一点习惯吧。

现在我把这些习惯尝试着总结出来,希望把这些习惯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至于在这段时间内,我如何做到每天写作。

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确定范围

及时记录

定点定时

有效输出

确定范围

我把自己的写作范围大致分成以下几大类:一、与工作相关。二、与家庭相关。三、与个人相关。

与工作相关

1、上课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每一节课上下来肯定不是无动于衷的。总会有一些感受与体会。关于课后反思,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最主要的方面是写关于一节课的重难点我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教学对策,在这些教学对策下,学生的掌握如何。

另外则写一节课有没有一些意外之处,这些意外有时是惊喜,比如说某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精彩,自己备课中可能预料到的。当然有些意外是惊吓,主要是一些课堂突发状况。

2、日常教育工作札记。

主要是一些活动记录。当然更多的是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有幸福美好的记录。也有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我是如何去面对与处理的。当然还有一些难忘触动心灵的生活片段。

3、同行听课笔记。

作为老师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听其他老师的课。听课不再是简单的挑刺,而是要去发现每一位老师的上课亮点。把这些亮点记录下来,并且思考这些亮点到底亮在哪里,为什么而亮,老师为呈现这些亮点在背后可能经历了什么。

4、中国大学mooc。

除了听同行老师的课,寻找亮点。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专门去学习一门中国大学mooc上的课程,主要还是想建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比如最近在同时学习三门课程,一门《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原本是一直在用思维导图,但是自己没有建构起整个关于使用思维导图的知识框架。一门《课堂教学管理意识》,不曾想到课堂中的时间管理还有可以用黄金分割法则。一门《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五项修炼》,对信息化教学感兴趣,也碎片化的学了很多,但是系统还是第一次。

我就将这些听课笔记写下来,主要那些我原本没有想到的,对于触动挺大的。

与家庭有关

给女儿的信

这是我自己发起的10年写信计划,现在写到第65封信。把女儿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写下来,当然包括自己家庭的一些温暖的事情的记录,与家庭相关的事情,也会写在心里。也有一些给女儿的读数笔记。主要是一些阅读、育儿类的读书笔记。给女儿的信基本维持一周一封。

与自己相关

1、读书笔记。

2、电影札记。

3、路上见闻。

当然为了更好的延续自己的写作。我在工作还是家庭的写作上,开设了一些主题系列写作。比如在班级里中,自己的班级有一些主题活动,如一周一次的演说家,每一次演说家我会记录孩子上台演讲情况。家庭方面就是给女儿写信。

主题系列写作除了拉长写作的长度,也会进一步刻画写作的深度。所以光主题系列写作,我一周大约可以更新三次,再加一次读书笔记,还有一两次随笔。基本每天是可以写点什么。

当然一直保持一种打开思路、保持写作的状态,平时对于各种素材、各种事件是相当敏感的。

但是也不可盲目给自己确定写作的范围,我想感兴趣并且自己能够写好是最关键的。我所擅长的也就上面这些了。如果让我写个社论,我肯定写不来。

所以在寻找自己想写的东西上,要对自己宽容点,写点自己想写的。

及时记录

及时记录主要针对平时突然在脑海中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也就是灵感。面对这些灵感,除了要有意识马上记录,还需要具有记录的工具。

我觉得这里的记录工具比记录意识还要重要,记录的工具有时甚至还会影响记录的意识。因为记录工具是真正把记录落到了实处,而意识只是我想去记录,并没有动手。

我们也常常发现,今天脑海中产生的灵感,如果当时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几天要根据灵感写出一篇长文,可能会忘了当时的灵感。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大脑,还是利用工具动手记录。

那在记录方式上,我主要通过一些记录工具来完成灵感记录。

我把这些记录工具粗粗分成这几类:

主要是一些手机端的app,当然还有传统的纸笔记录,还有电脑记录。但是现在可能手机用的更多。

1、语音类笔记

当灵感迸发出来,但是介于环境,比如正在走路、或者坐车。没有办法文字输入,就可以用语音输入。

我用的比较多的是:讯飞语记、有道云笔记(现在也有语音识别了)

2、便签类笔记

用的最多的是锤子便签,灵感是转瞬即逝的,所以要求打开的app速度要快,锤子便签这点很好,基本就是一点就开了。

3、结构化笔记

有些时候,一些灵感不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可能是以一篇文章的初步结构呈现的,也就说灵感可能直接就是一篇文章的框架。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结构化的笔记,在结构化的笔记中搭建文章结构。

用的比较的结构化笔记有:

ligten,这是一段思维导图app,可以把一个灵感作为一个中心主题,把先想到分支延伸出去,在延伸过程中再加入刚刚自己想到的内容。

滴答清单,除了用滴答清单管理时间,自己也在滴答清单上建构文章结构,还可以定义文章写作的时间。

幕布,记下去的是目录式内容,但是可以呈现导图形式。

而用这些app记录的一个好处就是快速,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碎片化灵感的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定期回顾、清理、复盘。

定时定点

作为老师,常规的课要上,还有作业要批改,而且随时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写作的时间必然会收到挤压。可能有时正在写作也会被打断。这就要求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既能保证工作不被耽误,又能完成自己的写作。

我根据纪元老师的时间段清单六大要素来找到自己的合适的写作时间。

根据上面六大因素综合,我的写作时间可以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是在学校,孩子们10点45分早上最后一节课下课,大概11点左右我也吃好饭,稍微修正一下,11点30-12点30这段时间就是我的写作时间,这段时间内,学生已经在午睡,不会有什么突发状况,办公室也比较安静,自己吃完饭经过半小时修正精力也还好。不过到了12点30,我就要开始睡午觉了,睡到1点30,1点40学生到达。为了下午的课,睡觉是一定要睡的。

第二块时间是在家里,家里就是晚上的时间了,晚上回来先跟女儿玩一会,陪女儿读书、玩玩具。或是带着女儿出去逛一逛。女儿大约10点左右睡觉。睡之后,我开始一小段的写作。女儿睡了之后,自己到书房写,也基本没有了干扰。由于长期训练40分钟可以写出1000字左右。

这些自己给自己找出来的时间与地点,既然找出来,就要雷打不动的执行下去,除了特殊情况除外,一般到了时间,自己就开始。但是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状态极佳的时间段,和一个干扰极少的环境。

有效输出

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有写作的范围,也有一定灵感贮备,再加上合适的时间地点,等到长文输出的时候,基本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在自己输出的时候,也是额外也自己加了两个工具,促使自己有效输出。

1、头脑风暴

应该说是再一次头脑风暴,我还是在思维导图中惊醒头脑风暴,我在Xmind中开始头脑风暴,看文章内容还能不能新增。

2、番茄钟

一般我设置两个番茄钟,一个番茄钟是25分钟,两个基本就是一个小时,中间休息5到10分钟。番茄钟工具很多,我主要用了frost。

最后小结一下。

1、在工作与生活中抓取一定信息,确定自己写作兴趣与专长范围。

2、确定写作范围之后,抓住瞬间灵感,并且及时记录。

3、找到自己状态极佳的时间与地点。

4、利用头脑风暴与番茄钟快速输出。

但是写作永远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那有什么模式呢。

如果自己恰好有一定的模式,也只是自己的习惯罢了。

女儿|唠嗑|阅读|教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