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昌:因为一首词,爱上一座城

 夜间列车 2021-03-19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行走在赣瑞龙铁路沿线,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是因为一首词,以及这首词背后的红色故事,而声名远播。

没错,就是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词写于1934年,19571月首发于《诗刊》。

循着诗词的脉络,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19344月,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19344月下旬,毛泽东离开瑞金到会昌指导工作,登上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毛泽东望着逶迤的群峰,触发了诗兴,写下这一名篇。彼时,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可以想象,在某个大地还未完全苏醒的清晨,毛泽东登高望远,于天地山峦之间发出这旷世一叹。得有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才能在郁郁不得志中显出如此澎湃之情?细细品味《清平乐·会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壮而不是悲,是喜而不是忧,是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对现实的灰心丧气。

因此这首词,我喜欢上了会昌这个小城。

游在会昌,定要登一登毛泽东当年触景赋词的岚山。岚山,古已有之,然山势不高、声名不显,《清平乐·会昌》一词的诞生,无形中为这大好岚山增添了几分名山气韵。山上的诗词碑,意境高远,字迹遒劲,历久弥新,带领我们回首创建新中国的元勋们在会昌所走过的铿锵足迹。山顶的独好亭,亭立峰群,苍茫大地,尽收眼底,带领我们回味当年此地的烽火岁月。还有漫山的青松,于寒来暑往中默默地诉说着往日旧事,既染绿这片红色的土地,又给小城一份绿色的执着和飞腾的生机。

登临绝顶,遥望远处的绵延山景,鸟瞰山脚的滔滔贡江,心中顿生豪情。那时的毛泽东,在风雨如晦的革命起步阶段,立于岚山之巅,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是否会预见到,15年之后,他将带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游在会昌,还得探一探写满神奇的汉仙岩。会昌县城南去约百里,有一座绝崖峭壁、鬼斧神工的天然石头山,古时称为“汉溪岩”。相传汉朝大将钟离权奉旨攻打“南蛮”吃了败仗,担心回朝后连累家人,便在此修炼出家。后来,钟离权经仙人点化而得道成仙,称为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当地民众为了纪念他,便把“汉溪岩”改名为“汉仙岩”。

走进汉仙岩,仿佛进入了千奇百怪的石头世界,层出不穷的奇峰异石,有的如仙女下凡,亭亭玉立;有的如烈马腾空,志在千里;有的如大鹏展翅,长空搏击,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当年,文天祥率军击溃驻扎会昌的元军后,挥笔手书“天子万年”于绝壁之上,至今仍熠熠生辉。清朝进士赖泽霖游览汉仙岩时诗兴大发,吟出“游人莫说乾坤小,到此方知日月长”的佳句。


游在会昌,必须尝一尝贵为贡品的酱干。会昌酱干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清代嘉庆年问,就被官府指定为贡品。相传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会昌,看到会昌风光旖旎,游兴大发,一行人随意玩赏进入一处深山。此时众人肚中饥饿,便走到山中一户人家。这家主妇虽不知来者身份,还是做好饭菜,热情待客。一碗蒸蛋,一碗青菜拌豆腐,一碗酱干丝。乾隆皇帝一行人吃惯山珍海味,何曾见过这等山村小菜?皇帝指着蒸蛋问:“这道什么菜?”妇人答:“滚冻。”滚烫而能“冻”结,有趣!妇人指着另两碗菜逐一介绍:这叫“白日青天”,那叫“龙须”。天子龙心大悦,连称“甚妙”。饭毕,主妇不收银子,还附送一包酱干。

乾隆皇帝回京后,将酱干与太子和众妃分享。太子连称“佳品”,过口不忘。太子即位后,庙号嘉庆。嘉庆皇帝谈起会昌酱干,大加赞赏。抚台暗记心中,回赣后指令下属进贡,会昌酱干由此成为贡品。这个故事虽无正史记载,却象酱干制作技艺一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因此一首词,爱上一座城。随着赣瑞龙铁路的通车,更多的人会搭乘动车,走进会昌,近距离地倾听《清平乐·会昌》的历史回响,爱上会昌这座赣南小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