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感都去哪儿了

 夜间列车 2021-03-19


安全感这个词看起来很玄妙,似乎和体验、感受、思维等密切相关,其实并没那么复杂,它就在生活之中,就围绕在我们周围。

4月5日晚,一则“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一名叫“弯弯_2016”的网友称自己被陌生男子跟踪并强行拖拽,并将整个事件做成了长微博发布上网,陈述了事件的经过。经过网络快速扩散,“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持续发酵,警方、媒体及相关各方纷纷介入,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此事。

为什么全社会这么关注?这是因为,此事虽是极端个案,却刺痛了每个人关于“安全感”的敏感神经。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生,带着美好的心情旅个游、住个店,却遭受这样的袭击恐吓,让人背后升起无限凉意。大家或许还记得2014年5月28日发生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店内的恶性杀人案,暴徒在众多围观者的眼皮底下行凶,既残暴地夺去了一条鲜活而无辜的生命,又赤裸裸地剥夺着我们的安全感。


这些年,恶徒摔婴、拔刀捅孩、围殴致死、酒店拖曳……接连不断的暴力事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挑战着社会公共安全底线。面对手无寸铁的弱势人群,这些暴徒怎么下得了手?那些围观者,又怎么不出手相救?我们的安全感,就在这类的案件里,一点一点地流逝。

我们可以说是到处弥漫的暴戾,吞噬着我们的安全感。然而,社会失序和道德崩塌的严重后果,普通民众没有责任承担,也无力承担。当你我走在路上,呆在家中,坐在餐厅里,都时刻提心吊胆,永远无法确保同样的悲剧是否也会降临在你身上时,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我们可以说是“看客”们的懦弱,吞噬着我们的安全感。但是,面对暴徒向弱女子的行凶,路人甲乙丙丁为什么选择沉默不动,充当着“鸵鸟”和“刺猬”般的看客?一名律师说:我一个搞法律的,至今都没搞清楚什么才是正当防卫,我怎么敢上去制止?万一伤了暴匪,搞不好赔钱是小事,坐牢那是分分钟的事。在一个老人摔倒了都要纠结“扶不扶”的当下,奢望人人都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不现实也不理性的。


我们可以说是社会治安的无力,吞噬着我们的安全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从长春“盗车杀婴”,到山东“围殴致死”,再到“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极端案例背后隐藏着社会个体的负面因子。一方面,恶人必须得到严惩,否则难以平民愤、儆效尤;另一方面,法治社会下要维护健康社会秩序,还需回归到人的良知和道德上来。人之初,性本善,如何使人心向善,应从挽救良知、守住道德底线做起。

我们的安全感都去哪儿了?这不是无聊之问。恶人暴事任何时候都有,但为何现在让人特别感觉恐慌?普通老百姓,不奢望大富大贵,也可以吃差点穿差点住差点,唯一不能缺少的,是安全感。对个体而言,生命的安全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没有了生命的安全,其他的安全都将归零。

将心比心,没有哪个人能够承受恶人的暴戾行径,也没有哪个家庭能够承受飞来横祸。事后的舆论谴责和法律追责固然重要,但事前的防范机制和保障措施,才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关键要素。

如何才能找回丢失的安全感?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