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把春天运给你

 夜间列车 2021-03-19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一年中最为温馨热闹的时刻,爆竹声声,灯火通明,但对于一个“万里未归人”而言,这却是最孤独、最冷寂、最无助的时刻。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除夕之夜,漂泊在外的戴叔伦,对着一盏孤灯,吟出这一联千古名句。文字的力量重如千钧,即使跨越千年,仍然能引发我们的万千感慨。

年近了,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心乱了,回家的路反而显得越来越长。年味,犹如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每一年,中国人的乡愁情绪,在春节这个时点逐渐升温、加热,直至沸腾。

记忆中的年味是幸福的。那种味道弥漫于故乡的炊烟里,混杂着腊肉、糍粑、糖果,雪花、鞭炮、对联,忙碌、欣喜、期盼,还有阴沉沉的天空、萧瑟瑟的寒风,阳光下的树林、暮色里的远山,母亲忙碌的身影、孩子们穿新衣的喜悦……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味俱全。这一切,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占据了我们对年的全部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从远古到现代,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这种混合的年味已经变成一份难解的情怀。对多数人来说,这就是心中的一抹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航班,带着牵挂穿过云霄;火车,满载乡愁纵横南北;轮船,让思念跨越江海……无论身影如何疲惫,无论脚步多么匆促,此刻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

这是一场向着故乡的集体出发,这是一次面对乡愁的集中诉说。

流动的中国,巨变的时代,让乡愁有了更加复杂多元的表达。维系乡愁的,大到可能是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小到可以是春节前一张回乡的车票。

所以,有了40天的春运,有了这一场接近30亿人次的大迁徙,有了中国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出发与抵达。

背起行囊,登上列车,满心欢喜地回家,去赶赴那一年一度的团圆。什么诗和远方,都统统放下吧。此刻的你,眼里只有故乡的风景,心里只有初时的记忆,以及那份绿叶对根的情意。

团圆、守岁、拜年,走一走故园的田间地头,访一访家乡的亲戚朋友,找一找儿时的酸甜苦辣,这是让我们心生向往并乐此不疲的仪式感。几日的喧嚣过后,又将打起包裹,继续前行——向着春天出发,向着新的希望出发。

这既是乡愁之约,也是春之守望。时至今日,乡愁已经不再是一种酸楚的表达,而是对初心的坚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守护大部分人归途的,是另一小部分人义无反顾的征途,他们或者活跃在旅客看得见的台前,或者忙碌在旅客看不见的幕后。他们逆行在回家路上,换来亿万游子的平安旅途。

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没有凌云壮志,没有豪言壮语,像一粒石砟,似一枚道钉,默默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只为了那发自肺腑的承诺——

我把春天运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