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驰援陇海线

 夜间列车 2021-03-19
铁轨上的逆行——之五
驰援陇海线
2月22日,清晨。初春露水沾衣,天气乍暖还寒。
刚刚上班,鹰潭工务机械段安调中心,一份电报即从传真机里“滴滴”而出。几分钟后,电报流转到钢轨打磨车间负责人吴凯手中,上面清晰的写着“抽调鹰潭工务机械段一组钢轨打磨列车,前往河南洛阳支援陇海铁路集中修”。
按照国铁集团部署,全路提前开展线路集中修,鹰潭工务机械段“大机”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操作这列钢轨打磨列车,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硬核的称呼——“磨轨小分队”。
“去陇海线支援集中修,有意愿的同志抓紧报名”。吴凯带领这个团队,四处转战,经常参加线路集中修。但现在还是疫情期间,防控和生产任务都要抓在手中,他的情绪顿时紧张起来。思考片刻,他在微信群里发出通知。
“中,我的老家就搁那,我报名。”看到信息,张同华第一个报名。此时,距离张同华从河南老家回到单位复工,还不到6个小时。
张同华是河南南阳人,2012年入职鹰潭工务机械段后,踏实肯干,业务突出,多次获评先进生产者,很快就成为了班组的“领头羊”。这一次,国铁集团抽调打磨列车驰援陇海,他必然首当前冲。
他说,在铁路干了这么久,终于有机会为家乡出一份力了。
随后,张同华带领其他主动报名的成员,紧锣密鼓地筹备生产生活物资。这种支援行动,持续一、两个月是常事,必须备足“粮草”。
三天后,一切准备就绪。2月25日21时24分,贵溪车站传来了发车的信号——“49022次,贵溪站8道开车”,附挂在列车尾部的钢轨打磨列车和宿营车,搭载着14名成员,向陇海铁路进发。
一支“磨轨小分队”,沿着铁路昼夜前行,刺破黑暗,迎来晨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通八达的铁路线,让行路变得不再艰难。但对于这群平均年龄20出头的大机操作工来说,特殊时期的这次驰援之旅,也充满了挑战。
从江西贵溪出发,到河南洛阳南岗,经沪昆、皖赣、淮阜、京九、陇海铁路,行程五昼夜,长途跋涉1500余公里……这样的长途转场,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
列车一路往北,气温逐渐下降。
宿营车里,有限的柴油要省着用,只有在三餐做饭时,才能启动发电机1小时左右,睡觉时都会被冻醒。“还好,我们都准备了睡袋。”张同华想起在老家有暖气的日子,调侃说现在只能“云取暖”。
还有水,也非常宝贵。这次驰援转场,距离远,时间长,途中一般在编组场停靠,补水十分困难,跟车人员只有克服困难,过起了“上甘岭”的生活。车上无法洗澡,每天的洗漱用水,限定了每人一口杯。
2月28日,长途转场进入第三天。
“我们的水,严格分类,这是洗菜用的,这是烧饭用的,这是打扫卫生用的……”卞海全客串厨师,他从储水桶里接出一盆盆水,有序摆放在餐车桌子上。洗菜、切菜、烧饭,不一会儿,宿营车里就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张同华,饭烧好了,你们什么时候能过来吃?”此时,张同华带着工友守在前面打磨列车上,而列车还没有停站。如何让工友们吃上热饭热菜,成为一件头疼的事。
卞海全拿出时刻表,仔细查找列车停站时点。“晚上九点多,列车会停站几分钟,到时我送过来。”与守车人员反复沟通后,卞海全决定变身“外卖小哥”,在列车停站时送一趟“外卖”。
“守车的工友很辛苦,经常不能准点吃饭。”卞海全说,还好出发前准备了保温箱,否则这么冷的天气,吃不上热饭就遭罪了。
21时14分,列车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小站停靠。
刚一停稳,卞海全便跳下车来,背着保温箱,沿着100余米长的车辆一侧,一路小跑开始送餐。他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饭菜精准地送到各个岗位上,一旦跑慢了,就有人会吃不上饭。
五分钟后,卞海全送完餐,跑回宿营车,已是一身大汗。
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列车又一次在深夜中出发了。
转场第四天,列车停靠在郑州北编组场。
作为全国最大的编组场,郑州北的规模宏大,三十余根股道在橙黄色的灯光下,折射出别样的星光。来不及好好欣赏一下郑州北的夜色,“磨轨”小分队开始了途中作业。
司机长张猛,人如其名,干活有点“猛”。确认车辆停稳后,只见他跃下车来,手中的点检锤在车辆关键部位敲个不停。
钢轨打磨列车经过长时间运行后,捆扎部件容易出现松动,定期检测、确认状态非常重要。张猛的任务,就是在停靠车站时,对车辆走行部进行全面的检查。
看似单调的敲击,其实并不简单。长期的磨炼,张猛练就了一身“听声辩障”的绝活。
“轮对正常,闸瓦正常……”左腿蹬,右腿弓,张猛一边检查车辆,一边报出检测判断用语。一百多米的钢轨打磨车,他仅用5分钟,便完成了对车辆一侧的检测。
“手到必须眼到,眼到必须耳到。”张猛的绝活,就蕴涵在这“手到、眼到、耳到”中。
忽然,张猛好像发现了什么,在车辆一处捆扎部件处蹲下来,手电来回扫射,点检锤反复敲击。原来,他在敲击检查时,听出一点轻微的异响,再次确认时,果然发现了一处捆扎松动,需要进行二次加固。
10分钟的检测时间很快过去,对讲机里传来了即将发车的消息。张猛攀上车辆回到工作台,做完最后一项记录,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列车的下一站,就是此次驰援目的地——河南洛阳南岗站。
3月1日6时52分,列车到站。这趟跨越三省、五个昼夜的长途转场,终于平安抵达。
车虽到站,但是属于他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预想过困难,没想到困难如此超乎想象。
“磨轨小分队”的驻地南岗车站,距洛阳新安县城数十公里,周围有数个水泥、发电、铝制品企业,天空一片灰朦,环境较为恶劣,与花园式的贵溪大机基地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
生活条件艰苦,大家倒有心理准备,可第一天施工结束后,带队的车间副主任周敏发现了更大的困难。
陇海铁路属于繁忙干线,平均3分钟就有一趟重载列车运行,钢轨磨耗较为严重。第一天施工作业,由于大机作业标准和作业模式不一致,加上周边杂草、方言不通等因素影响,仅完成42遍公里,施工作业效率较低。
“这块硬骨头,啃第一口就硌到了牙。”周敏眉头紧锁,他最担忧的,是施工进度跟不上。完不成任务,所有的苦都会白吃。
施工间隙,一个攻关小组在宿营车上成立。周敏和张同华拿来图纸,认真研究比对,反复与当地工务段沟通协调。这时,张同华一口河南方言,迅速拉近了与当地配合施工人员的距离,让协调工作一路顺畅。
很快,一套为陇海线量身定制的钢轨打磨施工方案出炉了。
“钢轨打磨数据符合标准,当日打磨52遍公里,当日作业线路安全验收。”第二天施工结束,对讲机里传来洛阳工务段的确认信息。
不仅如此,洛阳工务段的同行还特意跑到大机前,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打磨作业精度高,效率高,谢谢你们!”
夜色中,“磨轨小分队”情不自禁地唱起他们最喜欢的歌: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
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
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
铁轨上的逆行之一:岭下春来早
铁轨上的逆行之二:45天:坚守在长江对岸
铁轨上的逆行之三:这是我的“战场”
铁轨上的逆行之四:他在湖北守“道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