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海音:分离焦虑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析

 仰羊 2021-03-19

我在临床实践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的时候,有非常深的感触,有各种各样的所谓标签来诊断心理问题。

但是如果有精神分析的视角做个案概念化,很多问题都可以串在一起。

还有主要的防御机制,核心的心理冲突,一个人的结构整合的水平等等,这些角度我感到对于深度理解一个个案非常有帮助。

讲这个主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分离焦虑这个话题原来讨论的不多,依赖人格也讨论的不多。

我看最近十年、五年看到大家都比较喜欢讨论边缘人格,或者以往可能更多的讨论其他一些神经症性的话题。

但是像分离焦虑可能是介于重口味和轻口味之间,但是实践当中这样的个案可能更多,我大概1/3以上的来访者都是这一类风格。

今天主要讲分离焦虑,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我们怎么来用动力学的视角去建构个案的概念化。

图片

焦虑相关障碍

精神分析视角的理解

焦虑相关障碍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焦虑相关障碍,我们只能说焦虑相关障碍,因为这个名称不同的系统有所不同。

我们中国以前CCMD-3第三版,有一个神经症里面有一个焦虑症,所谓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急性焦虑症有这么2种,但是像美国是整个谱系叫焦虑障碍。

但是从2013年开始是一个分界点,2013年之前第4版的修订版叫焦虑障碍,大范围里面有焦虑症、有恐惧症、有强迫症,也有应激相关的障碍等等。

第4版的修订版,美国的DSM-4R里面,焦虑障碍里面归纳到的范围非常之多,除了有急慢性的焦虑症以外,还有三种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还有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里面有急性应激障碍, PTSD适应障碍等等。

焦虑障碍(DSM-5)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把分离焦虑或者分离焦虑障碍放进来。

而且特别明显的一点,说到分离焦虑症,基本上以前都是指儿童,专门放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里面。

但是现在非常明确,2013年以后,通过各项的资料总结临床的实践,发现很多成年人也符合分离焦虑症的标准。

所以现在分离焦虑障碍,分离焦虑症包括成人,也包括儿童。

共病与防御机制

焦虑障碍多共病C组人格障碍(依赖、回避、强迫),所谓共病就是一个人,不止符合一种标签,有好几种标签都符合它。

C组的需求系数包括依赖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其实都带有一定的焦虑。

心理治疗中还需考虑防御机制等级,因为只有理解、判断了这些建构个案概念化,你才可能知道这是有指导意义的,有不同等级的防御机制的个案。

· 跟他的咨访关系

· 咨询的所需要的时间

· 要长程还是短程

· 执行的难度

完全根据防御机制的等级,可以做出一定的预判。

都是一个特别原始的防御机制,这样的个案改变起来会非常困难。

需要更长程神经症水平的偏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他就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有改变,有一定的获益。

所以我们讲这些动力学的视角,都是对我们理解、指导我们处理的原则,包括还要使用什么技术,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精神分析角度的理解

弗洛伊德很早就提出来,焦虑性神经症在他那个年代,当然他处理都是比较多的都是神经症水平的,像癔症等等。

当然也包括一些恐惧症等等,包括一些焦虑症都是神经症水平的比较多。

虽然弗洛伊德的许多个案现在拿出来看,可能有些个不见得都是神经质水平的,但是那个时候比较多的会从这个角度去聚焦。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来的,为什么人会有焦虑,主要就是一个冲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本我性和攻击的欲望当然非常笼统,超我就是一个惩罚,超我会让人恐惧,这么一个冲突导致焦虑。

弗洛伊德也提出来,焦虑其实是代表一个人感受到潜意识有危险的存在。

如果没有恰当的自我功能进行防御,这个防御也是潜意识里面发生的起作用的,会导致进一步的焦虑,或者症状的形成。

症状形成,不管焦虑的症状也好,强迫症状也好,恐惧症状也好,抑郁症症状也好,总体上弗洛伊德是对焦虑的形成,来解释好多神经症的一些症状

图片

焦虑的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再进一步看,大家可能也熟悉有关焦虑的心理发展水平,或者我们讲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他的焦虑的主体是不一样。

从成熟的到不成熟的依次:

· 超我焦虑

· 阉割焦虑

· 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爱的客体

· 迫害焦虑

· 未整合焦虑

超我焦虑

成熟的焦虑是什么?超我焦虑。

为什么说超我焦虑成熟,婴儿刚出生只有本我,当然本我所到之处也就在逐步形成自我。

有超我就等于说一个人有规矩感,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什么事要被惩罚的,就知道规矩了。

超我的焦虑其实是道德内疚罪恶感,道德的判断,内化后,所以一个人知道有规则感。

类似于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讲什么人总要有点敬畏,当违反某种道德或者做不该做的事,我们就有某种焦虑,这就是成熟的焦虑。

阉割焦虑

阉割焦虑是害怕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伤害,我们也非常熟悉。说到俄期冲突,也是比较成熟了。

现在基本上我们会把一个人处在俄期冲突当中,作为一个褒义词在用。

俄期冲突基本上说这个人成熟,已经三四五六岁,不像可能更早期的一两岁。

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爱的客体

害怕失去爱也是一个早年的焦虑当然主要是父母的爱,或者来自于父母的肯定。

我们心理咨询实践当中,现在大家经常会提到,没有被接纳过,没有被看到过,也没有被肯定过。

果没有这些,其实是害怕失去爱。他害怕失去爱,当然还有害怕失去爱的客体。

害怕失去爱的客体就是我们讲的分离焦虑,这是比较原始的,是失去一个人的本身。

迫害焦虑

再更加不成熟一点的就是迫害焦虑,说到迫害,大家就觉得很严重,其实很简单,婴幼儿小的时候,如果感受到痛苦没有马上解除,他感到世界都是有害的

所以我们指的是这种程度的感受,好比肚子饿了没有奶吃,然后身体也难受,没有人给他解除痛苦,婴儿就感到周围世界充满着危险,自己在受害。

未整合的焦虑

再原始的这些不成熟的,或者我们讲未整合的焦虑,像刚出生的那种状态。

未整合的焦虑好像很抽象,我们可以这么去想象,如果设想你坐宇宙飞船,进入到浩瀚渺茫的宇宙星空当中,你被甩到太空中去了。

那你想象那种感觉,大概完全被淹没在所谓的渺茫的宇宙当中。

所以焦虑的潜意识来源,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

图片

分离焦虑的成因

焦虑来源的原因,不同程度的心理发展水平,它的内涵各不相同,回应的原则也是各不相同。

小孩子也有分离焦虑,有些人随着年龄增长好了,或是演变成其他问题。

有些人可能持续存在,只不过到了成年,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就是被防御过。

因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现实判断检验能力,他知道什么做法,别人看到有点怪,什么做法暴露出来好像会不妥当。

他会有一种潜移默化防御,周围人觉察不到,但还是会影响到亲密关系。

我们接下来结合案例来更好的理解:

有一个28岁的男性,他的母亲来办诊,大家都会知道我们心理咨询非常重视首次来访他怎么来的,看得出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强度和他的动机

有些人自己找过来的,自己查了资料,上了网自己看书,我们知道他的动机会非常强。

有些人是被别人硬拽来的,可能他感到会被错误理解,会被误解,可能得不到帮助。

我们这个个案他为什么来?他情绪低落,没有动力,不想做什么事,还有点消极意念,睡不着觉失眠。

那么看来大家都会有一个直觉,像这样的个案有点抑郁的状态,好像一个人只有抑郁了,真的是需要求助了。

倒过来讲一个,因为分离的一些焦虑的表现不太想到要去看病,或者不太想着要去求助。但因为现在抑郁科普宣传的比较多,大家会去想到求助。

他的妈妈陪出来,他到了精神科有过诊断,现在也诊断了一个抑郁症,还有一点抗抑郁药物,吃了药4~5天,已经有明显改善。

他个人的动机,他感到我不想长期去靠吃药,然后关键他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感到我这个人大概是有一点心理问题。

就换句话说能够识别自己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来寻求心理治疗。

我想到我们咨询师比较喜欢这样的个案,你好有觉悟是吧?不想一直吃药。我们咨询师会提供好多爱,提供很多关怀,提供很多帮助。

进一步的问题他是有生活事件,大半年前离婚,因为他特点在亲密关系当中就太粘人,老是黏着老婆,然后又出轨,他当然老婆受不了。

但是我们说也是互相的,一个人肯定也愿意被他粘。

我想刚被粘的时候可能蛮甜蜜的,但时间一长我们就会知道,两个成年人如果特别粘人,那就等于意味着没有个人自我独立的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界限,特别是他前妻肯定受不了,你既然这么粘人怎么又要搞什么出轨的行为,然后还不止一次。

前妻最后决心跟他离,他也感到必须同意,因为自己也没有办法说不出什么理由不同意,自己做错了明显的错。

之后又后悔,又找前妻,找到前期单位里面还下跪求饶,要不要复婚。前妻看到他有一次不忍心还答应回来陪他一个晚上。

我理解“陪”,根本跟睡觉、性,不一定有关系,更多的像是在他喂一口奶断奶,一下断掉受不了,这是缓一缓,最后两个人还是分开。

他的模式一贯如此,所有这一切当然跟他早年的关系模式重现非常有关。从小他比较多的会被母亲过度保护,大家太常见了是吧?

我想不用展开,大家脑子里面就有这个画面,母亲就特别怕他受伤害,为他考虑的比较多,细枝末微非常体贴,他就不太有机会去面对风险冲突和实践,获得一定的独立。

当然这个背景当中肯定还有一定程度的父亲缺位,他可能本身在儿童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儿童分离焦虑。

了解了这个个案,我们开始的时候提到过所谓的标签。

我刚才说到他来求助主要是因为有抑郁,有抑郁的症状,他可能符合抑郁症。

照我的理解来看,一般我诊断这样的个案是适应障碍,而不是诊断他抑郁症

因为适应障碍本身,也分抑郁症状为主的适应症,和伴焦虑症状为主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你的应激事件没有搞定,总会犯焦虑。

通俗来讲,一个人碰到恋爱,结束关系,离婚就会出现明显反应,肯定会有性格基础。

我们凭生活常识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性格当中的某种不成熟,应对生活事件的压力会困难,会出现短期的情绪苦恼,可能是抑郁,可能是焦虑等等。

这样的话我们都可以去理解这些所谓的标签,其实它背后是服务同一个人,可以通过核心的冲突来去理解。

图片

核心冲突

我们经常会提心理冲突,但心理冲突上的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两难的冲突,这些都可以用冲突这个词,心理冲突太泛化。

核心冲突并不只有经典精神分析才强调,所有分支流派可能都认可。

列出来有这么7条核心冲突,比如:

· 个体化vs依赖

· 照顾vs自给自足

· 权威规则vs自我控制

· 内疚感冲突

· 俄底浦斯冲突

· 自我价值vs客体价值

· 身份冲突

我们重点看个体化和依赖,从这个冲突跟我们理解分离焦虑,理解依赖性人格障碍直接有关。

换句话说,一个人有分离焦虑,从儿童的时候,可能到了成年人也会有分离焦虑,他的人格也有依赖人的特点。

碰到一些生活事件,会情绪抑郁,甚至达到抑郁症的程度,就像刚才这个个案一样。

所以我认为一些个体化和依赖冲突是非常重要,以前我们提到过,是叫独立和依赖。

依赖是人类的基本的心理现象和情感需求,我们如果没有关系,没有依赖,大概一个人没有办法存在。

我们有的时候害怕依赖,为什么?因为依赖让我们感觉到想要的时候要不到,得不到会有无力感,会有痛苦。

因此我经常会说,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是能够感受自己有依赖的需要,甚至于也能够享受一定的依赖,但是并不沉迷于依赖

相对来说,如果一个人他感到我谁都不需要,我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过分强调独立,可能也是某种不成熟的表现。

图片

个体化vs依赖-被动模式

什么叫被动的形式?

通俗来讲,我不行,你要在我身边罩着我,我要跟着你,直接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依赖的需要,这就所谓被动的方式。

概括起来就是:


· 回避责任和独立;

· 为了不影响到不危害到亲密关系,个人愿望服从于重要他人的真实的利益;

· 不想要去产生分歧,不想冲突;

· 经常体验到生理孤独的威胁感;

· 分离过度的威胁对他是致命的

那么我们要去从很多具体的方面,比如说我们要去建立个案概念化,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他的核心冲突是依赖个体化。

肯定要从不同的侧面,其中有一个侧面,这个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当中非常重视的一点。

利用自己的反移情去评估

比如最近他情况特别不好,你对他有各种担心,但他过度强烈的渴望亲近又让你害怕,怕他粘过来,这个很让人窒息。

然后你想努力挣扎,你把他推开,伤害他,然后他贴的太紧了,你也受不了。

这是蛮典型的面对这一类个案的一个反移情。

所以你会看到他跟原生家庭的关系:

好像他不想长大,瞅上一个心智化总是处在一个儿童的状态。

“儿童”状态与原生家庭联系密切频繁,对原始关系人物的积极与消极判断中摇摆不定。

分裂防御机制

这些人的评价两边倒,有点所谓非黑即白,当然我们知道一个不成熟的人对作为事物的看法就比较走极端,本身就是一种防御。

所谓分裂的防御机制,就是不成熟的偏原始的防御机制。

重大的缺点是,应激也不会阻碍来访者维持熟悉的环境,他在原生家庭里面可能感觉不那么好,但是他就不想换环境

再不好,还是熟悉的环境安心一点,安全一点。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经常会有恨铁不成钢感觉。

1、亲密关系

从他现实的亲密关系,选择伴侣,总是让自己处在从属的地位,也就是他找的伴侣总是能够保护自己,照顾自己,这样才能够安全。

甚至他自己放弃积极、由兴趣引导地塑造亲密关系,然后把责任交给对方,通俗来讲,你想要做什么我就跟着。

通过和谐的去平衡一些差异,最好不要矛盾,不要让对方不高兴,淡化冲突,然后通过顺从来迅速的中止冲突,就不想吵架。

避免变化或把变化合理化,特别是会导致更大的独立的变化,就是有机会去独立,也到了年龄,但是他总是把自己处在从属的地位,羞于去承担责任或者羞于有表现力。

2、职场关系

我们再进一步看在职业当中,回避竞争和晋升。它回避竞争和晋升不是俄狄浦斯,不是那种回避竞争,他是害怕威胁到亲近和依恋。

顺从别人,但是努力不超过平均水平。就不想出头,就怕哪个有权威的人,看自己不顺眼了以后不管自己了。

跟同事的团结,对公司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就不想冲突,长期做一份工作,跟公司共度危机,常常接受一些不利的条件

或者不敢跳槽,这样说更加具体一点,甚至当自己做工作,健康受到损害,自己的表现也下降的时候,也不愿意质疑自己的职业活动,太听话

3、金钱关系

如果金钱财产也是用于建立安全的关系和依恋,换句话说,这些财产和金钱的目标是能够维护好一个很安全的依恋的关系。

当亲密关系遭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他因为要钱,导致他的人不高兴了,他也就会主动放弃钱财、金钱,有些慷慨仁慈的行为,可能也是为了加强亲密关系。

4、社交关系

特别还有一些社交关系当中,如果个体化依赖冲突非常明显的,他非常多的寻找各种团体,参与到各种团体,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意识形态的团体特别有吸引力

然后我可以靠着一棵大树,而且努力整合到团队当中去,当然有限程度当中去参与组织和经营,就不太挑头,但是也能够去参与,就配合别人的比较好。

5、和自己的关系

还有一些方面我们也可以非常具体化,非常具体的去剖析一个人为什么是非常典型的个体化和依赖的冲突,还要看他跟自己身体的关系,他怎么处理自己的身体体验。

因为身体是自己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因为残疾衰老产生的局限,也被用于加强依赖和限制。

这句话是说,我如果身体也不行了,比如说受伤了残疾了老了,正好我可以更需要周围人帮助我。

如果有亲密的需要,那性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所以这个目标依恋关系重于性关系。

这些表现其实都是一个人的防御,在不同的方面,老要看医生肯定会有一定的具体化的防御在起作用。

长年累月接受医生的各种治疗,是我们把它形容是“非常忠诚的病人”,要经常到医生那边去报到,他没有办法独立自主,他总是试图跟医生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

当然碰到这样的人会反移情,你为他担心负责,你害怕他太粘人会有窒息感,我们前面也提到过。

图片

核心冲突:

个体化vs依赖-主动模式

个体化和依赖的冲突,主动是另外一个极端,过度推开。

也就是说我谁都不需要,就是跟亲密关系的人离得远远的,努力建立过分情感和存在意义上的独立关系。

他整个生命的所有方面,都在为了独立自主进行持续的斗争。

当然他要压抑,我们一听就知道有个反向形成是吧?

其实内心是渴望要的,但是说出来就是不要,我根本就不需要,所以压抑自己,其实有依赖别人亲近和依恋的需要。

所以他非常主张我要强有力的独立自主占主导的地位,坚信我不需要任何人。

其实他内心主导的情感,其实对于亲近要融合、窒息的恐惧,太害怕别人介入。

我们面对这样的个案,你被激发出来一个反应性,好像你根本不需要为他负责,根本就没有要照顾保护一个人的需要,但是你会隐隐的感到一种其实被防御的依赖愿望的担心。

具体当然是远离家庭,早期空巢,用这个词,所谓早期空巢你就可以看到,中学他就开始住宿了,离开家里。

大学离开城市,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越远的城市越好去读书,很早就离开,给你感觉特别独立。

我们加一个“特别”,我们看到非常多,所谓经常跟原生家庭非常的冲突,否认自己是儿子或者女儿的角色。

因为一旦承认这个角色,就意味着要去面对依赖的需要,原始人物重要性经常被贬低,也就是说我不需要有很厉害的来保护的贬低。

某种程度上显得很积极,达到目的就是防御重复出现的痛苦的记忆。

所谓我们经常提到过,“我总是想要的时候要不到,我以后就感到我没有这个需要,也就是推开”。

1、亲密关系

再进一步看伴侣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讲到前面是被动的,现在讲主动更容易理解,就是另外一个极端。

选择伴侣处理关系的方式就是我要谈恋爱找对象,一定要是保证我不会被他粘的太厉害,我要有独立的空间,这样的话才能够谈恋爱才能够结婚。

双方都是强调你管你的我管我的,钱也分开,生活要分开,兴趣爱好也分开,我们不要纠缠在一起,相互独立。

当然走向独立的实现,它必然要包括不顾伴侣,甚至牺牲伴侣,我宁可分手,谈恋爱分手也好,离婚分手也好,我就不想牺牲独立,非常强调主动。

2、职场关系

做任何岗位任何职业,我是要有自主权,我要自己说了算,最好不要有依赖别人合作那种,成功可能也是次要,关键是我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当中更喜欢独立

但是在团队当中肯定会出现问题,容易为了这个问题跟同事上司发生冲突,还有会频繁的更换工作,更换职业也不少见,换工作与换伴侣本质当中是一样的。

因为有许多人一旦固定下来,会产生越深的依恋,越会激发他内心的依赖的需要。

3、金钱关系

但是这样的话,不管是恋爱亲密关系也好,职业关系也好,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这样的个案它仍然能够获得经济成功,他有这个能力

当然获得无忧的经济状况是它独立的基础,这一点是主动性,非常强调。我要独立,我肯定要有经济基础。所以他财产是为了保证能够独立,这一点很好理解。

4、社交关系

实施人际关系的替代物就是财产阶段的时候,当然也会追求没有财产的状态,就啥也不需要,这是完全独立的理想状态。

避免属于某个团体,就不参加任何团体,社交联络非常少。

比如在某个聊天室里面,短期的社会联络,符合世界独立理想的社交机会。

也就是说我在某个所谓聊天群里面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没有谁强求我,倾向于忽视或者贬低社会承诺,因为社会承诺也是某种链接。

5、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再看主动模式的身体方面,尽可能忽视身体的需要和限制。

换句话说不顾自己身体有限制,包括比如说年龄已经大,因为他特别害怕产生依赖心理,他特别重视培养身体的能力。

在性方面,要么不投入,要么被压抑,因为一旦投入,如果不压抑的话,他就感受到,其实特别会激发出依恋的需要。

我们接下去看有关健康疾病,害怕生病,因为疾病是对独立的威胁,所以有症状也要忽视它以及症状可能带来的后果。

典型的叫否认。明明需要治疗的看病,他就不去看,也不重视。只有到了疾病后期,绝对有必要采取接受治疗。

因为治疗就要影响到他的独立,所以经常公开拒绝或隐蔽的破坏治疗计划。明明我们咨访关系努力建立起来了,怎么会破坏?

比如治疗的依从性差,经常当面会说好的,背后但是总有各种情况,不去配合治疗,总是极力把医患关系变成远距离就事论事的关系,医患互动经常发生冲突,目的就是避免发展出依恋。

咨询师碰到来访者,他经常跟你发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把你推开。远一点,因为跟你太近,他会有某种害怕。

如果你足够敏感的话,就知道他可能是个体化依赖的冲突。

再结合前面的个案来看:

刚才说到28岁男性,去追溯核心冲突就可以看到他在分离个体化阶段,进入到第6个月婴儿,然后到两三岁,这是一个分离个体化的阶段。

最早追溯到照料者是怎么回应他,比如两个阶段的要么忽略,要么过度保护,总体来讲给我感觉到过度保护会比较多一点。

当然忽略会导致有些主动模式的个体化和依赖的冲突。

“好孩子”时期可能也有分离的焦虑,如果你要去了解也有可能因为儿童分离个体化的问题,也有可能以其他的形式表现。

比如说,某些类型的恐惧症

投射认同会继续,因为这个投射认同就是我们讲两个人的互动,亲子关系到潜意识的互动。

到了一定年龄,比如他28岁,到18岁以上,可能达到依赖人格,达到可能障碍的程度。

碰到应激事件,比如说恋爱失败,离婚,他会有成人分离焦虑或者适应障碍,并且有抑郁的症状。

但是治疗当中我们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我们下次会更多的讲到对治疗的回应,包括一些原则、技术、方式。

任何治疗先要有设计,要把投射认同的模式依赖的模式呈现出来,最后再以不同的方式回应。

文章节选自咨询师之家
《分离焦虑-依赖人格》系列公开课
扫码获取完整视频观看地址


图片

文章作者:直播文字稿,节选自咨询师之家分离焦虑-依赖人格》系列公开课第1讲,主讲人张海音,由咨询师之家编辑秋秋、李霜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