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登基后没有马上举行科举考试,而是继续通过荐举选拔人才

 弋尘读书 2021-03-19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

此前,朱元璋主要采用荐举的方法发掘人才,任用官吏。

自称吴王后,随着各级机构的建立,急需补充一大批文职官吏,朱元璋继续采用荐举的办法选拔人才。

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起居注吴琳、魏观带着钱财四处寻访贤才。

而且,朱元璋也在为科举做准备,这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分设文、武两科,准备科举取士。

朱元璋担心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虽然熟读儒家经典,但不一定能处理好具体的政务,因此要求对文、武两科的考生进行全面考核。

应试文科的人应观察其言行,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通过经学内容的考试来考察其学业水平,通过书法、算数、骑马、射箭等方面的测试,考察其综合能力,通过策问经史、时务等内容考察其处理政务的能力。

应试武科的人应先考察其谋略,然后再考察其武艺水平。

文、武两科全部讲求实用,注重实际能力,而不崇尚没有实际用处的浮华文字。

朱元璋认为,考生要达到上述要求,至少需要三年的学习与准备,下令地方机构劝导民间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和智勇双全之人,抓紧时间努力准备,等待开科取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

登基后,为了满足对大量人才的迫切需求,朱元璋继续推行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荐举制。

徐达攻下山东后,朱元璋令所在州郡的官员寻访贤才和赋闲在家的旧官员,推荐到京师,以便量才录用。

这年四月,朱元璋又派人去河南令徐达征召儒士睢明义、钜鼎臣等人赴京。

闰七月,朱元璋下令广召天下贤才,授予相应官职,赏赐丰厚。

八月,在《大赦天下诏》中,朱元璋重申诚心求贤之意,令有司用心寻访贤德之士,加以任用。

九月,朱元璋又一次下诏求贤,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与求贤若渴之心,再次重申德才兼备的人才将获礼待和重用。

“有司礼遣之,朕将擢用焉。”(《明太祖实录》)

十一月,朱元璋又派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寿等人带着白银分别去各地查访寻求有才能的人。

朱元璋任用官员很看重道德品行,把良好的品德作为人才选拔的第一标准。

”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明史》)

而且,对于推荐至京师的人才,有时也会进行相应考试,然后再加以任用。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洪武四年在吏部考试中排名第二,被授予济宁知府。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正式建立科举制度。

通过分析唐、宋以来科举考试的利弊得失,朱元璋认为开科取士应选拔通晓经学、品行端正、博通古今、名实相符的人才。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具备这些品质,朱元璋要亲自考核中选者,通过策问,观察他们的学识,确定他们的排名,然后委任官职,有真才实学的人将获得快速提升。

“朕将亲策于庭,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明太祖实录》)

为了尽快补充各地官员的空缺,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朱元璋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以后则三年开科一次,形成定例。

这一年,京师和各行省都举行会试,次年举行会试,朱元璋亲自在奉天殿策问,共录取一百二十人,赐吴伯宗等三人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人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各级地方机构缺员严重,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当年乡试录取的举人全都免于会试,赴京师等待任命。

可是,连试三年后,朱元璋发现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大多是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年轻后生,虽然文章写得不错,但是达不到他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二月,朱元璋下令暂停科举,重新采用荐举的方式选拔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