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能从艺术中学到什么?

 子君zijun123 2021-03-20

科学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艺术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吗?在人类认识史上,艺术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脆弱的。尽管我们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对这些感受是否能构成客观知识则不易证明。美国哲学家Jerome Stolnitz认为艺术不能对知识领域做出贡献,因为艺术与科学和数学不同,它不能产生真理或知识,我们也无法将艺术视为知识的来源[1]。英国哲学家Alain de Botton认为,艺术无需与客观知识挂钩,他以莫奈的《开花的果树》(FruitTrees in Bloom)为例,指出博物馆的说明文字中回避了关于艺术的根本问题——观者心理感受。他指出当前人们理解艺术的错误倾向——以学术含量为评判艺术的尺度。他说“艺术史的偏见是,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能理解和感受艺术。但我认为,虽然你需要了解一点,但回报很快就会减少。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成倍的快乐或兴趣。”[2]其实Botton说的这个现象在中国更多见,因为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史家们几乎无不致力于将艺术与“学术”挂起钩来。但事实上艺术与追求客观知识的学术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我们需要向艺术学习的,恰恰不是艺术教授和艺术博士们所津津乐道的“学术性”就知识系统而言,艺术有自己的系统,不但与科学一样重要,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那我们究竟能从艺术中学到什么呢?下面是我能想到的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艺术只存在于情感反应之中

通常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艺术作品有某种情感反应时,才意味着理解了这些艺术品,可见情感反应是艺术存在的最重要标志。无论绘画、戏剧、歌曲、诗歌,都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你可能不懂艺术,但你知道你喜欢什么,这就够了。当我们被感动,我们就会感到被感动。在艺术欣赏中,个体能获得一种此前没有体验过的感觉,使我们的心灵会去往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新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但没人知道对一个特定的作品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没有办法确认在很多不同的反应中,哪个反应更合适或更合理?就像Ingar Brinck说的“欣赏艺术在结构上与人交谈非常相似。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差距:我们自己的主观感知与他人的主观感知或艺术家创作意图之间的差距[3]。” 这些差距正是艺术作用于不同心灵而产生的不同的反馈波长。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反应都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对艺术做出情感反应的事实,可以表明艺术品中确实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与我们对艺术之外的世界的反应如此不同,它算得上一种“感觉知识”。艺术上的感觉知识代表了视觉刺激与个人对视觉刺激的理解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基础[4]

艺术告诉我们世界不能被定义

科学工作中使用的每一个概念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否则我们就无法处理我们所拥有的事实材料。但在艺术中很难寻找到这种明确无误的东西,因为艺术更多地与感官、感觉、情绪、情感等相联系,而对这些感觉、情绪、情感,人类还没有发明出精确的描述语言。比如“吴带当风”到底是什么样的带和什么样的风?是无法精确表达的。所以,任何给艺术下定义或挂标签的行为,都有扼杀艺术和阻拦艺术进步的性质。艺术史上有些艺术家会反感外界给他们的艺术制作标签[5],这是对个人创造力有自信的反应。事实上艺术只有借助不成熟的想象力才能发展,如同孩子的头脑,虽然懵懂无知,但却是开启一切创造力的唯一通道。而当我们在艺术中变得非常成熟,能够条理清晰地把艺术处理成某种合逻辑的学术材料时,我们也就只会做那些我们认为能被现实接纳的事情了。但人类历史的已经证明,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所谓不可能往往都是可能的。缺乏艺术细胞的大脑不但做不成艺术,也无法创造下一代电子计算机,也不能在陆地或空中创造新的速度记录,也不能在太空中发现新的星系,也不能再探索有新维度的科学理论。可以说,没有艺术的存在,这个世界就会停止进步。

艺术引导我们质疑这个世界

艺术中的我们会获得自由,同时也会失去方向,因为艺术并非真理,它有无数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真理的新途径。艺术,让我们发现只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因为真理未必只有一种,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尤其重要的,艺术能告诉我们:多数人认同的真理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艺术还鼓励我们珍视直觉、不确定性、创造力以及不断产生新想法的努力。因为好的艺术必定会打破常规,使用非传统方式来处理问题[6]。自然科学能够描述物理世界,但只会从单一客观立场出发[7],因此也会限制人类心灵的扩展。艺术能激活我们的本能、非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使我们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选择无数其他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获得感觉、情感甚至超自然的体验。虽然艺术不能像科学那样准确把握物理世界,但它可以呈现出我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因此艺术是有关质疑的——质疑客观世界的唯一真理属性,表明我们知道在我们已经知道的世界之外,还可能有另一个未知世界。想想毕加索的作品,就能知道在客观真实世界之外,还可能存在怎样不同的世界。

结论:艺术的知识是“感觉知识”,不以传达客观信息为目标,因此与以认识客观世界为标准的智力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艺术引导我们去往另一个地方——情感体验或心灵感动的世界,这个世界永远不遵循世俗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运行规律,也不必服从学院派的所谓学术理性。艺术就是艺术,它会在人类社会中永远存在,也会永远稀有和珍贵。

注释:


[1]Jerome Stolnitz.On the Cognitive Triviality of Art.BritishJournal of Aesthetics 32,1992(July): 191-200.

[2]Alain de Botton & John Armstrong. Artas Therapy. Phaidon Press,2013.

[3]Ingar Brinck. Empathy, engagement,entrainment: the interaction dynamic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Ingar Brinck.Cogmitive Processing, 19, 2017(2): 201-213。

[4]Eli Anapur.How Perception inArt Changes our Views.2016. https://www./magazine/perception-in-art

[5]马奈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贝克曼不认为自己是新客观派。

[6]曾经有人对我说,不能把今天那些使用传统手法制作出来的山水花鸟画看成是美术“创作”,我深以为然。

[7] Bernard Harrison. Literature and Cognition. In Encyclopedia ofAesthetics, ed. Michael Kell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