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了解这个世界吗——当下诗歌写作的新经验”对谈成功直播

 轻风的起点 2021-03-20
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随着城市文化、后工业文化、新移民文化、媒介文化、新科技、人工智能以及交通物流网络的迅速发展,无论是时代整体境遇,还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在时时发生变化。这些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经验正在进入诗人的视野当中。
3月19日下午,《诗刊》副主编社霍俊明与《方圆》杂志主编邰筐、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强、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杨碧薇,就现实的新经验和写作的新经验,针对当下诗歌写作的整体情势、现象以及问题展开对话,本次活动通过《诗刊》腾讯看点直播间全程直播。

写作经验与现实经验

霍俊明指出,世界正经历亘古未有的巨变,人的境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日常生活、文学生态、及写作经验的问题随之改变。尽管诗歌创作是一种合力,涉及超验、想象、虚构种种问题,但经验,无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诗歌的经验和现实经验之间是不对等的,诗歌经验的累积可能会慢于时代经验,胡适、郭沫若都在诗中写到对新时代、对工业社会的憧憬和赞颂,文学经验有时呈现为一种进化论意义上的经验。但近年来,以郑小琼为代表的打工诗歌表明,诗歌经验有其自足性,有延迟和不对等的现象存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和诗歌都有其独特性。

王士强谈到,70年代末城市人口仅有百分之十几,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每年一千多万人来到城市生活,中国城市化加速度成长,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现在城镇人口达到60%,绝大多数人口目前在城市生活,这种变化是历史性、革命性的。诗歌应当面对和表现这种变化,如果不能表达对这种变化的写作是失责的。诗歌有其特殊方式和内在规定性来呈现新的时代性的内容和深度。

杨碧薇表示,从小有种对技术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也许是人类集体经验里的无意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朝谦指出,老庄时期我们就已有了这样的恐惧,然而人类无法脱离技术生活,海德格尔也对无处不在的技术发出追问。诗歌的本质是怀旧的,而技术永远往前看。如今少有作品能提供新的视野和经验,刘慈欣《三体》那样超现实的杰作少之又少,穆旦三四十年代的诗歌相当现代、超前,而当下新经验题材写作值得注意的是杨克的组诗《在华强北遇到未来》《以模具制造簇新的世界》,呈现未来科技与诗歌的交汇。的确,我们无法回避技术与诗的矛盾,如批评家胡亮所言:“要敢于置疑科学对诗艺的取代。事实上,谁都可以伤害谁,谁都不能取代谁。”

邰筐以“月亮”意象为切入点,谈写作经验的变与不变。“月亮”这个抒情本体在几千年来的写作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明月几时有” 、“床前明月光”,到现在的李红旗写月亮,“一个孩子半夜去茅房,抬头看见月亮像冰糖”,王小妮写“月亮在深夜照出了一切的骨头”,假如让登月的宇航员写月亮,肯定大有不同。经过这么些年的变迁,站在麦地和站在立交桥凝望月亮的心境肯定不一样,经验写作需要经过经过历时性抵达共时性。



乡村经验与城市经验

谈及乡村经验与城市经验,霍俊明表示,“在老家唐山,依然有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村庄,不能挣脱生活的惯性,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变的,读王维的山水诗也可以看出一种不变。”作为同时代人,面对同一段历史同一个时代,折射出的经验也有所区别,重要的是通过想象力和时代经验的切入,能否提供新鲜的经验,有没有提出新的东西。

王士强表示,“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语),经验存在代际、族群,性别、区域的差异。“孩子回老家,把庄稼地误认作草原,我们这代人和孩子一代已经出现了经验上的巨大差异。”要想表达同时代,需和时代维系合适的距离,把握一个度,才能看清时代,距离太近无法看清,太远无法产生共鸣。既要入乎其内,进入时代内部,也要出乎其外,站在一定高度关照时代。

邰筐认为,我们需要练就瞬间生成记忆的技能,“诗人得具备光速一样的大脑和蜗牛一样缓慢的心。”写作的时候,要从火箭时代退回毛驴的时代。写诗是人类独有的技能,如果不具备情感,很难写出好诗,机器人没有情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杨碧薇说,“我们属于文字的一代,看文字书长大,而90后属于图像的一代,看漫画长大,新新一代在影像传统中长大,近期热映的《刺杀小说家》将游戏和影像结合,今后各艺术门类的经验会更加互通。”

对当下诗歌写作现状的反思

与会嘉宾谈到,当下诗歌有一种类型化、跟风式的倾向,自我重复、互相重复,诗人的感觉被磨钝了,难看到眼前一亮的作品。究其原因,一是个人和时代关系太近,再是和时代太远。现在的诗歌缺乏能见度,多是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衍生品,当下诗人精神上的自我要求不够。沃尔科特获诺奖之后仍在不断反思,暮年仍想写出一组让自己满意的诗,80岁高龄的他出版了“技术上无懈可击”的《白鹭》,创造了自我认可和世界范围内认可的经典文本。写作的黑暗期特别重要,每个人都得经历找不到路、困兽一样的时期,走过夜路摔过跟头,才能慢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什么杜甫在今天仍是一个不过时的指标?原因在于杜甫不仅写出了自我经验、还写出了社会现实经验,从而写出了唐朝人的经验。此外,他提供了诗歌文本的经验,将七律、五律推向一个高峰,推动了诗歌体制、容量的发展。93年于坚的《0档案》建立了一个诗歌数据库,用叙事负载当代信息,展现陌生化、口语化倾向,西川的《致敬》使用不分行散文诗的语言,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反观当下,诗歌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看到冲击力、有创造性的文本。

诗歌是所有文体里难度最大的,时代对诗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诗歌已不再是田园牧歌、小桥流水,诗歌要提供哪些新的经验、如何写出当代人独有的经验,是每一个写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文字整理:罗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