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河丁氏内科治疗咳嗽的医案分类及经验分析

 天府大山 2021-03-20

             孟河丁氏内科治疗咳嗽的医案分类及经验分析    

     丁甘仁(1866—1926年),近代医学大家,《丁甘仁医案》8卷是丁氏留给我们医学后人的宝贵遗产。丁一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是丁甘仁嫡传四世孙,丁氏家族目前唯一在华行医的后人。也是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州孟河医学传承学会副会长,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孟河丁氏学派分会名誉会长,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收集整理的丁甘仁以及其门人对于咳嗽治疗的13种分类,以及其临证治疗特点和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提出了咳嗽的主病之脏在肺,亦与肝、脾、肾、心、胃腑等密切相关。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十种咳嗽,风咳为首……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明·秦景明《症因脉治》中亦有“伤风咳嗽”,即咳嗽的一种,又称“风嗽”。《医学三字经》言:“咳嗽不止肺,而不离乎于肺也。”

近来,黄卡荣[1]、孙惠华[2]等许多专家学者挖掘古代文献并总结发挥,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时谈到“五脏六腑论治”;晁恩祥[3]提出了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观点;2011年的中医专家共识亦从不同的方面对咳嗽的中医诊疗进行了规范[4]。

丁氏认为,凡外感、内伤等各种原因导致肺失宣降而肺气上逆的,均可发为咳嗽。外感咳嗽多兼表证,宜疏肺祛邪。“无风不咳,无痰不嗽”,是丁氏对外感咳嗽病因的认识。内伤咳嗽,宜详察病机,兼治诸脏。临证亦中要注意咳嗽的新、久、虚、实。


丁氏内科治疗咳嗽医案分类

历代诸家治咳方法不一,现将收集整理的丁氏及其门人对于咳嗽医案的13种分类介绍如下。

祛风化痰法

此治风邪袭肺,咳嗽痰多之法。风性轻扬,易犯上焦,多袭口鼻,邪合于肺,引起咳嗽。如丁案,患者戴某,外感风邪,引动湿痰,逗留肺胃,咳嗽气逆又发,舌苔白腻,脉象浮滑。丁氏拟以疏风化痰,宣肺和胃。如丁氏门人秦伯未案,患者体素多湿多痰,风邪侵袭郁于肺胃,以致宣化无权,咳嗽痰多,行动汗出,时有形寒,脉滑。治疗以疏风宣肺为主,但更偏重于治痰湿蕴结,拟以祛风宣肺辅以化痰,用药以蝉蜕,宣在表之风;前胡、大力子祛风;杏仁、紫菀宣肺祛痰;浙贝母消痰润肺;法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竹茹、地枯萝利水消湿、化积滞;冬瓜子清肺、化痰、排脓。

祛风清宣法

此治风邪束肺,郁而发热之法。临床患者因感受外邪,风邪外束,肺气郁遏不宣,治以轻味清解。如丁案,患者李某咳嗽较轻,腰背酸痛渐见,胸闷不舒,舌薄腻,脉濡数。丁氏认为,此为风邪痰热留恋,宜先拟祛风清宣法治之,再拟清肺而化痰热。可用蝉蜕、桑叶疏泄风邪;浙贝母、牛蒡子可化风痰以止咳;桔梗、杏仁宣肺气以止咳;橘红、竹茹化顽痰以止咳;生梨润肺以止咳。如患者林某,复感氲氤之邪,蕴袭肺经,咳嗽又发,昨有形寒。丁氏认为,临证治先宜祛风清金,治其标也。

清燥宣肺法

燥邪犯肺以清燥润肺之法治之。如秦伯未案,患者盛某,喉痒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部掣痛,头胀,脉滑数,舌红有裂纹。此为内燥之邪挟痰阻肺,清肃之令失司,治以清燥宣肺之法。药用桑叶、蝉蜕、前胡祛风清热;牛蒡子、浙贝母、竹茹、杏仁化痰止咳;连翘清热;瓜蒌仁清热化痰;胖大海利咽开音;冬瓜子化痰利水。

开肺清音法

此治肺气壅塞,咳痰不爽,音声不扬之法。外邪袭肺,气道受遏,肺气壅塞,以致肺实不鸣。如章案,患者咳呛,引起失音与咽痛,其苔白,微恶寒。丁氏认为,患者失音,咽痛等由肺受风寒,咳呛所引起,苔白,微恶寒,病仍在表,故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为治。如丁案,患者陈某,风寒包热于肺,肺气不宣,咳嗽声不扬,舌质红,苔黄腻。丁氏认为,肺位最高,上焦之所如羽非轻不举,宜轻清以宣扬之。方用蝉蜕、凤凰衣、射干清咽扬音;胖大海化痰扬音;桔梗开肺扬音;杏仁、马兜铃降气;桔梗、浙贝母、竹茹、牛蒡子化痰止咳;桑叶散风清热;赤茯苓渗湿。若肺气开,风痰降,音声自扬。

清热补肺法

此治肺热上盛,损伤血络,而致咳嗽吐血之法。如秦案,患者全某,嗽痰内挟有血丝,头晕胸闷,脉形濡数,舌苔黄腻中剥。肺脏蓄热阳络不固,治以清金宁络,急则治其标,用药以浙贝母,侧柏炭,仙鹤草,白茅根,郁金等清热止血为主,肃肺化痰。参考《丁甘仁医书二种》: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吐血者,为血之上行,皆属火炎,此能降气,气降则火降,而性又入血,故能导血归经,所以用郁金。2诊、3诊,患者肺受热灼,气阴必伤,故加了多味益气养阴药:北沙参、麦冬、冬虫夏草、百合、天花粉等补气养阴。

平肝肃肺法

此法治疗肝气郁结化火犯肺,导致肺气不展,宣肃无权之证,临证予以疏肝解郁,平肝泻肺之法。如秦案,患者徐某,两胁刺痛,咳稀痰少,心悸,脉弦。拟以平肝肃肺法治之。药用白芍、当归养血柔肝;橘红、橘络、丝瓜络通利脉络;金沸草散寒;杏仁、竹沥,法半夏化痰止咳;枳壳行气;蔷薇花清热活血;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瓦楞子消瘀散痰,制酸止痛。

肃肺降气法

此为治疗肺气上逆致咳之法。《景岳全书·咳嗽》日:“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如丁案,患者沈某,咳嗽痰多气急,胸闷心悸,胁肋牵痛,舌根剥落,苔薄腻,脉弦小而滑。丁氏认为,痰饮留恋,肺失肃降,津液凝滞生痰,拟以顺气化痰,肃肺和胃。用紫苏子、杏仁、旋覆花、代赭石降气;法半夏、橘红化痰;枇杷叶、冬瓜子顺气化痰;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鹅管石降逆止咳;茯苓、薏苡仁化湿。如丁氏门人章次公医案,对现代医学的急性气管炎所致咳嗽,常用祛风清热,祛痰镇咳以肃降肺气的方法。祛风用牛蒡子,清热用射干、知母之类;祛痰镇咳则常用白前、紫菀、桔梗、浙贝母、杏仁、桑白皮、旋覆花等药。

降气纳气法

此治肺肾两亏,气不摄纳而喘咳之法。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元亏损,气失摄纳,则上逆为咳嗽气喘。如丁案,患者赵某,正青年,劳心耗津,肾虚冲气上升,肺虚痰热留恋,气逆上升并咳嗽,已数月之久,脉细弱,急宜清上实下,更宜节欲减轻劳动。丁氏用党参、茯神益气;补骨脂、核桃仁补肾;干姜温中;五味子敛肺气;牡蛎祛痰止咳;紫苏子、杏仁、旋覆花等降气止咳;法半夏、橘红、浙贝母化痰;枇杷叶顺气止咳;都气丸益肾敛肺。患者蔡某,命门火衰,水饮上凌于肺,咳逆喘息,不能平卧,两脚浮肿,渐及下腹,脉弦,苔白滑。丁氏初用温肾纳气,继以小青龙汤,疗效显著。

温润辛金法

此法用于治疗久咳、寒咳、干咳等导致的肺寒或肺燥证。一般可见患者咳嗽缠绵,病程长。“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脏是喜温而恶寒的,辛入肺,辛温宣肺气,则肺邪自解。又肺亦恶燥,燥则肺叶上举而咳逆,甘润可使肺叶不举,肺气自降,清肃之令得行,治节之用自顺矣。如患者郭某,咳嗽气逆已久,胃纳不香,苔薄脉濡。故拟以温润辛金,和胃畅中以治之。可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温润宣肺,杏仁润肺而止咳,陈皮和胃化痰。

温药和解法

此为温解肺寒咳嗽之法。寒咳冬季多发,其他季节间或有之。每因骤感风寒,邪袭皮毛,内合于肺,清肃之令不行,发为咳嗽。《症因脉治·伤寒咳嗽》曰:“伤寒咳嗽,因时令寒邪袭皮毛,内入于肺,不得外伸。”如丁案,患者程某,劳伤卫阳不固,肺受风邪,咳嗽已数月,汗多怯冷,形瘦力疲,脉濡滑,舌淡白无苔。虑其成肺痨,痨在温,虚在补。丁氏特拟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五味子、干姜温肺;白术、炙甘草、大枣温脾;桂枝和营;法半夏、橘红、杏仁、浙贝母化痰;紫菀、款冬花泄肺止嗽;茯苓、桂枝化湿。临床效果显著。如章案,患者男,素体阳虚,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状。而脉沉细,虚象也。故以麻黄辛温散表邪;附子温阳强心;炙甘草益气扶正;当归、白芍和营养血而缓麻、附之辛燥;再加紫菀、款冬花、远志以化痰止咳。

扶土化痰法

此治湿邪壅盛之法。脾虚失运则精微不化,痰湿内生,上壅于肺,脾气虚衰,肺气亦馁,致成咳嗽。如丁案,患者蔡某,咳嗽气急,较前略减,大便溏薄,舌薄腻,脉濡滑。丁氏认为,伏风痰热留恋于肺,肺失肃降之令,脾虚肝旺气滞难化,拟以运脾肃肺,和中化滞之法。再如丁案,患者陈某,肺脾二虚,肃运无权,咳嗽气急,大便溏薄,纳谷减少,形瘦色萎,舌薄腻,脉濡小,当拟运脾肃肺而化痰湿。用白术、山药扶土以化湿;炙甘草、大枣扶土以安中;茯神、薏苡仁淡渗利湿;谷芽和胃,安扶中土;再用法半夏、浙贝母、橘红、杏仁以助之,共奏化痰之功。

培土生金法

此治咳嗽日久,脾土渐虚之法。如秦案,患者咳嗽痰少,偶因劳顿肛门下坠,夜寐艰难,脉象濡软。故认为,此患者脾阳虚衰而气陷无力升举,肺气不宣所致,故拟以培土生金法,用药以党参、薏苡仁健脾益气;玄参滋阴降火;丹参凉血安神;龙齿、茯神镇惊清热安神;夜交藤养心安神;麦冬、款冬花、杏仁养阴化痰;用荷蒂取其升举之意,用于升阳举陷。如丁案,患者竺某,咳嗽延今未减,纳少便溏,肌肉渐弱,虑为肺病及脾,上损及中之象,肺痨根萌已著,清肺无益,专培中土。方用党参、山药、白术、茯神以益气健脾;谷芽、糯稻根须开醒胃气;橘红、浙贝母化痰;杏仁、冬瓜子顺气化痰:佩兰芳香化湿。

补肾健脾法

此法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健,则痰浊自然不生;肾主水,主一身津液,肾气充,则肾水不致上泛。如丁氏门人程门雪医案收录,患者陆某,痰有咸味而黏厚,苔白腻。认为痰有咸味,属于肾虚,肾水不摄,津液上泛。舌苔白腻,痰黏厚,又为脾胃有湿。治疗用二陈汤健脾燥湿,当归、熟地黄滋补肾阴。更以牛膝、茯苓之类,导脾湿以下行。


丁氏内科治疗咳嗽临证特点浅析
临证强调“和”“缓”

崇尚先贤遗风,注重中医的整体观点。“和”不是简单的避免猛峻之剂,而更重要是强调天人合一,要机体内部的协调、平衡,“缓”则无急切之功。在疏散外邪的同时,注重兼顾兼夹证候,如兼有痰、湿、热、燥等。内伤咳嗽,精于脏腑辨证,从肺,脾,肾,肝等不同脏腑来辨证论治。

崇尚脾胃学说

强调湿邪与痰湿在咳嗽中的致病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处中州而灌溉四方,丁氏认为,理虚若舍中土,非正治也。在治疗肺脾两虚咳嗽时,补益过之则生壅滞,非但无助于治病,反增邪气。首要是使脾胃之气舒展,得谷为上策。注重中焦气机之升降,脾升胃降,运化得健,方能使诸虚渐复。他善用甘药益脾,对四君、建中、平胃、二陈诸方剂运用尤精。

丁氏认为江南本为湿地,湿为阴邪,湿邪入体内后迁延缠绵,造成湿痰为患,肺脾气机升降失调,以致咳嗽。具体应用在温药和解法、扶土化痰法、培土生金法、补肾健脾法中都有体现。

用药“轻、清、效、廉”

在临证治疗咳嗽时,遣方用药强调“轻、清、效、廉”,乃丁氏家风也。轻者:一为用药剂量轻,二者是指中药的气味轻。肺居上焦,肺为华盖,外邪(风,寒,燥邪)袭肺,宜宣发、清透,选药多如金银花、连翘、桑叶、紫苏叶等轻清之品。清者是指其用药清简,处方抓主要证治要点,君、臣、佐、使,排列清楚,一般用方十数味,不超过20味。效者:用方求效,虽方药轻清不重,但还需讲究有效,丁氏用药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故其验案得到了后辈的认可。廉者:其方药轻、清、效,药味不多,剂量不重,药价便宜。


结    语

中医学认为,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临床二者常并见,谓之咳嗽。其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致病因素复杂多样,病机也繁杂难辨,因此,临证时要注重整体观念[5],内外兼顾,脏腑同调。《丁甘仁医案》中咳嗽证虽仅25例,但涉及范围广,有外感、内伤、六淫、七情、胎孕、产后等不同方面。笔者有幸师从丁氏传人,详尽收集整理了丁氏及其门人对于咳嗽医案的13种分类,总结浅析了其治疗咳嗽的经验,在疏散外邪的同时,注重兼治复杂的兼夹证候,对于内伤咳嗽,精于脏腑辨证;注重脾胃学说,强调湿邪与痰湿在咳嗽中的致病作用;处方用药“轻、清、效、廉”。其辨证精细独到,经验丰富实用,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