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遍诊全身

 直尾昂述 2021-03-20

从《内经》“遍诊全身”

到《脉诀》“独取寸口”

这样演变

是好是坏

《黄帝内经》,被奉为,医之始祖

为后世所推崇,但书中,词旨简奥

想洞悉精微

需深刻钻研

否则即就会失去其

原本的精义与作用

“脉口人迎”脉法

即源于《内经》

但能否真正达

《内经》之义

还须细细斟酌

持其

脉口人迎

以知阴阳

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天道毕矣

平人不病

不病者

脉口人迎

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

而俱往来

六经之脉

不结动也

本末之

寒温之

相守司

形肉血气

必相称也

是谓平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

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

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

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

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

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

俱盛四倍以上

名曰关格

关格者与之短期

关于“脉口”、“人迎”:

有以为其位置皆在颈;

有以为其位置皆在手;

有以为

人迎在颈

脉口在手

三种说法

孰是孰非

即就须从

内经原意

细细研究

《内经》:

持其

脉口人迎

以知阴阳

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其中的

“持”字,若不注意

就好似和平常术语

所说的持诊尺寸脉一样

但以“阴阳”,二字来分释

却又不单指,持诊手太阴

不病者

脉口人迎

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

而俱往来

所谓“上下相应”

要颈上人迎动脉

与手寸口脉一致

若果某部独盛

或雨部都过盛

那就出了毛病

再接下文,说明了

胃阳脉盛则病在三阳

肺阴脉盛则病在三阴

阳太盛则格拒阴气不能上

经所谓,“阴气不能荣也”

阴太盛则关住阳气不能下

经所谓,“阳气弗能荣也”

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

即是此义

经书的内容,已经很明显地指出

人迎和寸口,变见的脉病与位置

这样便知道

《内经》

原意所说的

“人迎脉口”

除寸口之外,同时还指

颈侧的动脉(胃经脉版)

人迎而言

因人迎

按内经而言

不是在寸口

而是在颊侧;

《灵枢·寒热病篇》:

颈侧之

动脉人迎

足阳明也

由此更明确了

人迎脉的位置

而脉口为

太阴之本

《卫气篇》:

手太阴之本

在寸口之中

标在腋内动

既是

太阴之本在寸口

而左右手的寸口

皆为手太阴脉所注

又怎样分出

右手寸口才是脉口

左手寸口又为人迎

况手足

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

在人身都是

分左右两边而行

未必独有手太阴

单行右手寸口

左手寸口又由

另一经脉贯注

于理实说不通

查移人迎于左手寸口诊断的起源

是始于西晋王叔和所撰《脉诀》

《循经考穴编》:

古以

挟结喉两旁

为气口人迎

叔和直以

右手为气口

左手为人迎

是人迎

移于左寸口

实起于叔和

滑氏以古人

诊气口在颈

亦与《内经》不符

《内经》

所谓气口

即指寸口

《素问》: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五藏别论》:气口,亦太阴也

是气口

即寸口

亦脉口

鱼际之后

同身寸

的部位

滑氏虽知,叔和之误

反说古人诊气口于颈

实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叔和《脉诀》,以左关前一分为人迎

而张世贤圈注《脉诀》,亦附会其说

还注以

“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之位,

夹喉咙两旁是人迎之穴,

人迎之位属手太阴,

人迎之穴属足阳明”

照此说来

则滑氏之

所谓古人

以气口在颈

也算是穴了

《内经》

气口成寸

也是位了

既然

是足阳明

与手太阴

都有位有穴

其余经脉

也应如是

何以不见

《内经》

提及

除此以外,再看“上下相应”

若果照叔和与张世贤的说法

脉门人迎都在寸口

两手寸口也都平行

就不必,上下相应

而应视,左右相应

若果

认为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

人迎之上至鱼际后是脉口

上下相等,上下相应

右手关前一分

又属何位

再无说明

再说到人迎的诊治

如《灵枢·终始篇》:

人迎一盛

泻足少阳

补足厥阴

这是诊得

颈足阳明

人迎盛一倍于

手太阴之后

才先泻胆

而后补肝

因人迎一盛

是病在足少阳胆

故先二泻胆邪

而随一补足

厥阴肝

之正气

肝胆表里

泻表实里

邪去正复

邪不能入

泻表实里

王叔和与张世贤

误把左关前一分

作为人迎之位

无怪其以左关部侯

足少阳及足厥阴之疾

把《内经》全身诊法

丢掉了

《内经》

三部九侯对于手太阴

只算是诊法中的一部

是全身诊法中之一

自越人创寸关尺

叔和作《脉诀》之后

则只注重手太阴的寸关尺

而其余的甚少过问了

悔庵朱子云:

古人诊脉非一道

今世惟守寸关尺

此言肯切

至于能了解

《内经》

原意者

亦有之

如张介宾作《类经》

曾在脉色“三部九侯”、

侯气“气口侯阴,人迎侯阳”、

四盛关格之刺

“不病者

脉口人迎

上下相应”

等节中

的注文

指出了:

人迎在颈

脉口在手

虽未详细分释

但已识得人迎

非在左手寸部

又如钱斗保撰

《金鉴》

也提四诊要诀

提到诊人迎于

左手寸部之谬

惟其

仍以后世

所宗为说

而存其旧

总的来说

张介宾

钱斗保

二氏

可算是超过了

一般人的见解

可惜没有直接

把王、张、滑

三氏之误更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传统医学的后续发展

先贤之思

故有可取之处

但不能直接移用

当释其理悟其道

若有不同的见解

亦当与其他

医者、学者

研讨之

方为发展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