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窑的鉴定要点

 新用户99079681 2021-03-20

  元代龙泉窑青瓷不是简单地继承宋代的器型,而是借助宋代的形式和技法,去表现新的理想和追求,进而展现出一种新的时代风貌,此时的龙泉窑青瓷与南宋相比,变化万千的装饰取代了宋代温润如玉的釉色,雄浑饱满的造型替代了南宋的古朴典雅。体现了元人以精雕细刻去渲染繁美富丽、炫耀于外的审美取向,有别于宋人大多数以精工细做实现清隽典雅含蕴其内的风格,这种风格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装烧方法,所以装烧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判断器物是什么时期的。如元代早期龙泉窑一般使用垫饼烧制方法,器物底足足心处一般无釉。中期大量使用盂状支烧器,故靠近圈足一圈釉常被刮去,只残留中 心一点青釉, 形成独有的时代特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明初。 元代晚期又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

  龙泉窑到了元、明时期,青瓷的质量已不如南宋之精美,一般多制作粗率,釉薄色淡,胎骨厚重,造型笨拙,纹饰堆砌,并出现一些封建迷信题材,艺术风格日趋庸俗,无可讳言,这个南方名窑,已渐渐走向衰落阶段。

  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碗多使用流动性强的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好,釉层薄,釉面的透明度和光泽度好,刻划装饰技法能充分利用釉层厚薄呈现出深浅不同的效果,让纹饰清晰地表现出来。尽管龙泉窑与越窑在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仍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釉色上,龙泉窑的青釉以青为主,而越窑青釉则常常偏黄 色,这种釉色上的差异正是日后龙泉窑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先天优势。

  龙泉青瓷的大量输出,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中都有遗存,并陆续被发掘出来。龙泉窑对外输出的路线主要是从闽浙等地港口出发,经东南往西,循印度半岛沿岸到波斯湾,到红海、埃及等非洲地区。还有一条线路就是经朝鲜半岛去日本。由于先进的工艺和大量的对外输出,龙泉青瓷制瓷工艺传入诸海陆邻国,甚至远至非洲、中亚等地。

  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 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 “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