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艺‖崔玉龙:略谈律诗与楹联的节奏与节奏点

 文山书院 2021-03-21


♡♡♡♡♡♡♡♡♡♡

崔玉龙:

略谈律诗与楹联的节奏与节奏点

格律诗的节奏为声律节奏,而楹联的节奏则是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可选用其一。

《联律通则》 第一章第四条明文规定:“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联律通则导读》 则指出:“在五七言律句的对偶中,由于无数诗人已经穷尽了句式内部的各种节奏方式,为了保证诗歌整体的节奏和韵律的和谐,人们便约定俗成了 一种超越了语意的节奏方式,即不论语意节奏如何停顿,七言律句总是按'二字而节'的方式读成'二、二、二、一' 节奏,这便是所谓的声律节奏。”“由于对联文体融合了诗 歌、骈文、词曲乃至古文和白话各类文体的语言句式和风格,我们既不能强求各类句式都按'二字而节'的声律节奏来划定,也不能无视律诗句式占对联句式主流的实际,强求所有句式皆按语意节奏来划定,所以唯一的出路在于认可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的双轨并行,在联句的节律安排中,只要在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二者中符合了其中之一,即可认为达 到了'节律对拍'的要求。”从上述联律要求和权威解读中不难看出,五七言联句一般都是比照诗律即五言“二二一”和七言“二二二一”的声律节奏安排的,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是不容抹杀或随意置疑的。如果有意割断楹联与诗词的天然联系和某些共通之处,必然走向歧路。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将诗词同楹联或混为一谈或隔裂开来,拎不清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的各自用法,譬如发出律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乌蒙磅礴走泥丸”之类的诗句又该如何确定节奏点的疑问,意即应读为“二二一二”。其实,前面所引联律,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律诗七言句,不论其语意节奏如何,一律按声律节奏要求,节奏点都在“二二二一”上。因为七言句结构,不仅有“二二二一”,有“二二一二”,还有“五二”、“二五”、“三一三”,等等。像陆游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就是“三一三”节奏,毛泽东的“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二五”节奏,但都要读成 “二二二一”,而不能读成“三一三”或“二五”节奏。但楹联就不同了,它有两种选择。选择声律节奏,就只有“二二二一”;选择语意节奏,就会有多种读法。楹联与律诗的这个不同,什么时候都不应混淆。至于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对联,谁也没有把它当成“诗”,而谁也不能否认它明显带有诗律的拗救式痕迹,但恰恰这种拗救式是对联所允许的。

(载《中国楹联报》2021.3.19 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