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欲望和道德的关系

 Zaker736 2021-03-21

图片

不识道德真面目,只缘身在欲望中。

很多成语出自庄子笔下,《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巢林一枝”和“偃鼠饮河'就出自于此。故事虽短而寓意颇深。

小鸟和偃鼠有它们自己的幸福与满足。与这些小动物相比,人类就聪明多了,他们把住不完的房产美其名曰'狡兔三窟'。三套之外还可以囤积居奇,理论依据是房子不仅可以是用来居住,还可以用来炒做。地皮越炒越金,沙子越炒越金。炒出了无数的千万富豪,亿万富翁(富婆)。

他们吃要刺激,穿要名牌,戴要奢侈,住要豪宅,行要豪车,石头被炒成金子,朽木被拍出天价,这也是古今中外社会乱象。'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整个社会都被带进沟里,以丑为美,以恶为善,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词~欲望。一碗捞面足以填饱肚子,为什么要走进豪华酒店吃千元、万元一餐的山珍野味?吃什么是嘴的自由,当嘴自由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道德的自由。

欲望根源于不知满足的心。

图片

记得小学时候学习过俄国作家普希金的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太婆就长了一颗不知满足的心,总是向小金鱼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索求。由新木盆到木房,由世袭的贵妇人,到自由的女皇,最后还要做海上的女霸王,想要永远奴役给予她一切的小金鱼,正所谓欲壑难填。

老太婆无休止的追求变成了贪婪,从最初的清苦,继而拥有辉煌与繁华,最终又回到从前的贫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没错,但关键是要适度,过度贪婪,其结果必定是一无所获。

如果我们把金鱼比做是大道的化身,把老太婆比做人类欲望的的化身,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大道汜兮,岂可左右!

没有自知之明是因为身在欲望之中。不懂得得到和失去常在一念之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与道心,一字之差,危与微同音而精义悬殊,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深知三代(夏商周)以来,社会变了,治国的理念变了,人心变了,“损不足以奉有余',每个人生活在欲望中,作为欲望载体的肉体,成为了欲望的奴隶,人性中的素朴被欲望所淹没。名欲利欲物欲财欲,横流天下,人心被欲望所折腾而不自觉,道德的本真被欲望所掩盖而不自醒,人性的纯朴被欲望所污染而不反思。

在上古时代,天人是合一的,人类的祖先穴居而野处,乐在其中。当今世社会天人分离,楼居而车往,苦在其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权力和金钱与欲望的满足程度成正比,人类的进化越来越表现为尊权贵利,尊财贵货,人之执迷根深蒂固。人类在迷途中行进,越走越远,无法劝返,只有觉悟的人才能迷途知返。

修道从个体的觉醒开始,修行从心灵的觉悟开始。而大多数人却要在迷途中走到尽头。

图片

整部《道德经》是在启迪后来者要'持心修行'。心醒了才知道现实是梦,梦是幻觉,日出了才知道露随日干,露是泡影。惟有心中的道德真实不虚,惟有当下的觉悟幸福美满。道德不是强迫人修行,而是要把修行变成自觉。不懂修行的人没有资格谈道论德。道德不是施舍,不是强迫人做善事。

正如《金刚经》中佛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老子的道德之语也正如佛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真语不假、实语不虚、如语在心、不诳语是不夸不张、不异语是不胡说八道。《道德经》五千言,都是真实不虚的,绝没有一言半语的虚假之谈,是值得信受的。老子反复强调'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正是一般人所犯的修行大忌。道德不解饥渴,不蔽肢体,不悦耳目,常人对道德信受不足,修行不坚。人体不过一个皮囊,或装满道德,或装满欲望,欲望和道德不可兼得。所以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去欲望,道德自满,无为自生。

所以持道修德,持德修心,持心修行,才是老子的本意所在。道是虚的、德是实的。心是即虚即实、非虚非实,虚实不二,道心如如,致虚守静。

行行复行行,道德在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