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越长大,越需要做减法?

 千面略懂先生 2019-07-16

“断舍离”的概念主要讲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舍不得清理和扔掉一些多余的东西,让我们的家里充塞太多用不着的垃圾。

诚然,日常家具、物件上的及时清除,会让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个人感觉最需要断舍离应该是我们的心灵,减掉那些我们“舍不得”、多余的欲望,这样我们才会活得轻松

1.

在人生的天平上,相对来说,我们更喜欢加法,不喜欢减法。因为加法意味着拥有得越来越多,减法则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放弃。从出生那天起,父母为我们增加的每一个本领开心不已,会走路了,会说话了,会数数了;个子又长高了,饭量在不断增加,上完幼儿园就该上小学了……

懂事后的我们也努力用加法填充我们的生活,扩展我们的人生。玩耍时候希望拥有更多玩具,希望拥有更多美味的零食;上学后希望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考试分数不断提高,奖状、各种荣誉称号当然也是多多益善;工作后希望薪水涨了又涨,业绩升了再升,希望交的朋友越来越多;就是恋爱结婚,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爱与日俱增……

如果说,青春年少的我们处于成长、储备的阶段,需要靠加法不断汲取养料和成长必需的东西,需要靠加法不断探求世界,增加经验、阅历、见识。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增大之后,当我们把加法更多地用于对金钱物质以及种种奢华东西的追求,用于看似有用实则于生命无用的东西的收集,加法便会让我们在无节制的物欲中迷失自我,让我们的心在负累中找不到快乐。

小时候喜欢听《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太婆,先是希望拥有一只新木盆,接着又想要新房子,然后要做贵妇人,做腻了贵妇人后,居然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最后甚至要满足她一切欲望的金鱼来服侍她。在欲念的驱使下,老太婆忘记自己的本色,在贪欲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一无所有。

而对于普普通通的我们来说,希望自己手里的钱多一些,希望生活得更舒适一些,这是人之常情。但若欲望过度,多了还想更多,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一颗心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不断地去获取,去占有,去得到,不断用加法累积财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无从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

而疲惫之余,我们还不得不时时承受失落、不满的侵扰。因为总有付出很多努力但最终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时候,我们不是童话故事中的金鱼,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生活不可能百分百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求不得”时,我们自然会心生失落和烦恼。

而更致命的打击莫过于,如童话故事中的老太婆那般,想拥有更多,最终却丢失了原本拥有的一切。

2.

经常读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偶然发现一个藏宝地,宝库里面的金银财宝让他两眼放光,于是恨不得一下子装走所有的宝贝。但最终因为过于贪婪而葬身宝库中,一个金币都没能拿得出去。若他适可而止,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拿走若干财宝,他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但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反丢了性命。我们身边不乏类似的活生生的例子,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多少人因为贪欲而一步步坠入深渊,或不择手段以身试法,或被蒙蔽双眼上当被骗,终使人生之舟搁浅。

所以,有了一定人生经历的我们,在物欲面前,应该学做减法。减去过多的欲望,让一颗心从欲念的支配中解放出来,远离疲惫、失望和祸患,让生命获得一份轻松自在,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

幸福指数与金钱的多寡无关,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如果能抱着一颗满足的心,生活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就安然品味什么,没有过高的奢望,没有无休止的物欲需求,那么幸福便俯首皆可拾。

年长之后,还要懂得用减法减掉心灵的行囊中过多无用的东西。走过二三十个春秋冬夏,我们经历过诸多或精彩或黯淡的悲喜剧,如果一路走来,把失败的痛苦、受伤后哭泣的泪水,把成功的喜悦、荣誉的光环、喝彩和掌声都统统收入囊中,那么行囊会越来越重,直到重得让生命难以承载。

而让心灵负累重重的同时,这些过去日子遗留下的东西,还在时时干扰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人装了过多的忧伤,于是就难以在今天的生活里感受到快乐;有人装了过多的自卑,于是束手束脚,不该再有新的尝试。当然也有人装了过多的骄傲和自满,于是再很难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还有人装了虚荣、仇恨、冷漠……因此离幸福越来越远……

过去的经历,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伤痛的磨砺、荣誉的激励,当然对我们当下以及今后的生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可是若过于看重,不能豁达放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势必受它们所累。

3.

因《非诚勿扰》节目红遍大江南北的节目主持人孟非走过四十年坎坷人生路,只高中毕业的他做过临时工,到电台打杂,从摄像、记者、编导,到制片人、主持人,不同的角色一一体验过。每一次角色变换,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或辛酸艰苦,或精彩纷呈,起伏与转折可谓巨大。

若孟非把这四十年坎坷路经历过的种种都存在心里,那么他的人生行囊当沉重异常。但当有人问孟非如何看待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时,孟非回答:“随遇而安。”走在什么样的路上,就欣赏什么路上的风景。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可以说孟非深谙“用减法管理自我,管理人生”的要义。

越来越年长的时候,我们更要懂得用减法减掉为明天担忧的种种俗虑。瞻前,旧日留痕,形成负累,破坏今日的幸福;顾后,为未知的事情担忧、烦心,一样会让当下过得不快乐。有句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长远打算,想得多一点不失为好事。可是,想得太多、太远,势必劳心费力。若再杞人忧天般为未知的事情担忧,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则更是庸人自扰。

如果能够想得开,懂得活在当下,则珍惜当下的幸福最重要,明天怎样明天再说,就能减掉那些不必要的提前忧虑,做到随遇而安。其实,明日若下雨就打伞,若寒冷就多穿衣,明天的事情到明天自有办法解决。话虽说得直白,但道理明透。

佛家有一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春夏秋冬,皆有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可偏偏有人不能全心欣赏当下所拥有的季节的美好,总是在夏日忧虑冬日的雪,在冬日又伤怀秋日的月,永无顺心随意、快乐安然的时候。若没有这种种琐碎的忧虑,投入欣赏所经历的当下季节的美景,那么随时都是“人间好时节”。

4.

有两个人要出远门去旅行,收拾行李的时候,甲准备了三个大大的旅行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他认为旅行途中必须要用到的东西。想到路上饿了没有吃的,就装进几包饼干,渴了要喝水,就塞进几瓶矿泉水。若夜宿荒野,最好有个睡袋,手电筒、打火机也不能缺少。冷了需要大衣,热了需要遮阳伞,被蚊虫叮咬需要花露水……

就这样,三个旅行箱被塞得没有一点缝隙。而乙只背了一个旅行包,里面装了证件、银行卡、车票、相机和几件换洗衣服,再无它物。

甲问:“我们要走那么远的路,你只带这么点东西,那么多天的旅行,你怎么过?”

而乙则问:“我们只是去旅行,不是运输队,你怎么带这么多东西上路?”

甲说:“我这叫有备无患,谁知道这一路上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东西备得齐,心里不慌张。”

乙劝他减少行李,否则负累前行,他会吃不消的。但甲执意要带,并赌气说:“不用你管,到需要东西的时候,你别跟我要就行。”

两个人于是出发。

乙轻装前行,一路怡然自得地赏风景、拍照片,遇到甘冽的山泉便畅饮几口,看到酸甜美味的野果则饱餐一顿,夜宿荒野时,索性天当被地当床,做一回大自然的孩子,还真是别有情趣。偶尔遇到想不到的情境,就算没有准备相应的物件,但只要稍微忍一忍,克服一下,也就挺过去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进行愉快的旅行。待走到繁华都市时,他会好好犒劳自己,吃大餐住豪华酒店,休息调整之后再神采奕奕地开始下一段旅程。

而甲呢,不用说也能想象得到,一路上被三只沉重的旅行箱所累,只是当搬运工了,哪有心情欣赏风景,体味旅行的乐趣。

回到居住地,总结这次旅行,乙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做一次旅程漫长的旅行,前路会遇到什么,出发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周全,就算你准备得再细致、妥帖,依旧会遇到各种不济的时候,依旧会有想象不到的困难。反倒因为准备得太细致而不得不一路背负沉重的行囊,让旅行变成一场苦役。

真正的旅行者秉承的是'随遇而安’的信条,见花闻花香,遇水赏水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是悠然从容,轻松快乐。

人生亦是一场旅程漫长的旅行,若要走得悠然从容、轻松快乐,就请用减法减掉无节制的物欲,减掉过去遗留下的无用的东西,减掉不必要的提前忧虑,精简行囊,随遇而安,轻轻松松走好脚下的路。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