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阴阳五行篇

 温情海洋 2021-03-21

      阴阳五行乃中国文化核心基础,一切中国文化传统的事物必定讲究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大约成于黄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进入文化文明的标志,是中国文化异于世界文明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文明进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所在,而世界其他文明皆有图腾,然后出宗教文明,非文化文明。此乃中国文明之基石,中国文化之本,是中国文化优异予世界其他文明之所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标志者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人类的文化文明。古代圣哲,以龙形外化,确定阴阳五行的标志,并且世世代代相传不灭,所以中国始有龙之传人。及至今日世界,四大古国,五大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惟有中国文明依旧熠熠生彩,足以证明,阴阳五行文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阴阳五行之源,即是中国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自河图洛书已久。实则河图洛书,为阴阳五行之开始,后世学者不明,妄自强加区分,则错之又错。既知阴阳五行于此,是为一体,不须再分,固以天地四维而立,八隅时安,五行适生万物,则世界成矣。自然大道如此,社会大道,人之大道,则通于自然,固有天干地支,以运行于人类社会基础,人之身体脏腑,合配于阴阳五行,五行生化机理,成之。

     认知阴阳五行,大体分成三种境界,渐次而体悟,方可有得,谓曰玄之又玄,方得其妙。

         第一境界一---知阴知阳。以《周易》认知而定,破而出,思必变。   宇宙自然世界,上下,高低,日月,黑白,男女,皆有两两相对,乃万物之既定法则,阴阳之正理,自然之常数。

        体悟阴阳。天与地,阴与阳,上与下,前与后,男与女,昼与夜,明与暗,世界万物,皆为相对;所以知有尊,必有卑对,知有春,必有秋对,知有生,必有死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莫不遵循这样法则。阴阳,非西学哲学辨证,哲学辨证讲究理性,阴阳讲究变化,认识自然世界的方法不同,不可并论。北宋以来,经学,理学盛行,囿于一室之明,不明阴阳五行者,熟读经书,不知其所用,误解易家学术,造成阴阳五行学说的沦丧。后学者,无中国文化观念,盲目鼓吹西学,成中国文化败落;殊不知万物皆有所短长,皆有所短,邯郸学步之惑,后学者不鉴而复使后者鉴之。

         通达阴阳,宇宙自然的存在法则,人类社会亦遵循。人固有人性丑恶,有思想文化者,必定抑制恶,而养其善。世风时下,则扬其恶,抑制其美,为无文化的代表。 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体系,学习中国文化,认知阴阳,体悟阴阳五行之道,是认识客观自然的基础,是正确认知中国文化的根本。明达阴阳五行,则明中国五千年文明之基石,循道而为,则察中国文化体系莫过于易,医,道,儒,墨,五家,以此中国文化的体系建立,则顺承之下,不为外来文化,和下智之人所迷惑。固守中国文化之本,遵循自然大道之无为,行用思想文化之有为,长者用长,短者避短,阴阳五行之变数,可进矣。

      第二境界------知阴有阳,阳有阴。称以《易经》修为而用,察以毫末,用之经纬。万物有高必有低,下者必生上,前者必存后,公自有母,两者非片面隔离,乃一个客观事物的两个方面,物有多高,事有多强,有长处必有短处,亘古不变。

     阴阳者互根,阴有阳,阳含阴,则五行出。五行者,水,木,火,土,金也,由此而生生生之气;五行须有生,生生而不息,变者生而不生则克,反生之道。后世道教成立,盲目崇拜道家文化,强拉圣贤入教,更是肆意编修道家文化经典,建立抱朴,长生命理,而出道教养生之金木水火土,孰不知死死之气,差别于生生之 气。生生之气,则世界万物皆为其生化,生气之原,衍生万物;死死之气,则世界万物分立,欲立必先破,一破有一立,非五行生化,二者,迥然有别。

        五行者,生化万物。在天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 丙 戊 庚 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水、癸水而出五行。在地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寅辰巳申戌亥为阳,丑卯午未酉子为阴,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午巳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湿土。所以世界因此而有生,有生而有成,人类社会亦遵循阴阳五行法则,固有十二月,配以十二属相,社会因之形制而不颇。五行运化亦阴阳为基础,分门别类构建客观事物的不同名属分类,且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中,皆遵循阴阳五行法则。阴阳五行具体体现在客观事物发展中,以先天五太为一个周期----即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的循环周期,指代五行变化。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者,有水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有木;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有火;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有土太极,体之备而尽极者,有金。一个循环周期结束,新的循环周期开始明五行者,遵循五行运行法则,遵循先天五太的循环周期。循大道而无为,得道法于天地。

      第三境界-----知阴生阳,阳生阴,阴阳互根。洞彻 阴阳五行生化机理,归以阴阳五行而化一,天地为心,无为有为万物明高低,上下,日月,男女,自然之常理,虽不明变化之方物,而思悟必生,为阴阳五行入门之路。阴后必阳,阳后必阴,上定有下,前而有后,男与女换,春秋与冬夏变,用太易之少阳,遵循天地之冲气,顺天地事物之常理,不肆意主观臆想,齐天光之晦明,和尘予一隅。

        天地之初,混沌未开。天地有气,一而冲之。上为天,下为地。天做阳,地成阴。冲气运化,则在天为雷风,在地为山泽。天地有成,水火合两极,故《易经》“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阴阳已成,五行具备。合配以水木火土金,五行化万物,自然之本。

        甲木为雷;雷者,阳气也,甲木属阳,故取象于雷。乙木为风;乙木,生在午,败在巳,盖乙为山林活木丙火为日,离为火为日,日与火,俱文明之象。丁火为星;丙火死而丁火从,有天之日薄而星回。戊土为霞;土无专气,依火而生,霞无定体,借日以现,丙火为日,则戊土之为霞己土为云;己土居酉,酉兑之方,其象为泽庚金为月;庚乃酉方阳金四时之月;庚不待秋而生,必秋而盛,月不待秋而后月,必秋而益明。辛金为霜;辛金建禄之地,是月之天气肃杀壬水为秋露;春露有濡之露,而有生,秋露既降之露,而有藏。癸水为霖;木得雨而生,是为发轫之端。乃万物兹生萌动之冲气。丑,阳气在上未降。寅,万物始生而寅然。卯,万物之成茂,物经震动而长。巳,指阳气之盛。,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万物皆有滋味申,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万物之老就 。,万物之尽灭。,万物归核而收藏。

      阴阳以二分为事物的相对属性,以五行分类事物发展的过程。阴阳互化之本者,因其间有冲气。五行生化,无冲气,则无生,万籁俱寂,肃然羽化,阴阳五行之生生之气,本也。天地故有冲气,水不腐而常流,涵木以欣欣向荣,木荣成火以炎炎,化而为沃土,土纳金于其内,金彪彪以露下,生地下之水。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气其源,似有还无,为太易之少阳,阴中孕阳,阴抱阳魂,见气生而未出形。故悟道者,定遵循自然大道法则而无为,不敢超越自然法则,因水利形;及至于太极,阳中育阴,阳负阴魄,万物既壮之时,核心已具,进入另一个新得循环周期,非墨守已成之理,合乎于成功身退,悟道之本原,谨守冲气之法则矣。阳育阴,则负阴魄,形备现而归于气,明于观皦众妙。气始而生化,气散则有形,气布则蕃育,气终则象变。

        阴,非恒阴,阳,非恒阳,有冲气,肆时而化,阴做阳,阳做阴。故阴与阳,非两极对立,待时而化,互为其根。五行者,遵循生化机理,水,非恒水,木,非恒木,火,非恒火,土,非恒土,金,非恒金,互为生化,冲气之有成。五行皆可生,皆可反生,非恒守一种,循道而变。

       天干地支,互为演化。在天做历法,秉天道运行而不缀;在地为堪舆,循地理格局而生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人而有易,遵社会民生而为朴。黄帝纪元之始作,古传有三易:伏羲《连山》、黄帝《归藏》、文王《易经》。则《连山》为阴阳五行的创立,《归藏》为阴阳五行的成熟,传至周文王,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入后天八卦行用,而出《易经》,渐至汉代,只留《易经》传世。时至北宋,儒教理学而编修出《周易》,为社会流行之大体。

        进入医家之路,则遵循阴阳五行法则,通达阴阳五行生化机理,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纲纪,变化之渊源,生杀之本始。阳为天,阴为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天有四时,分应五行,故有水藏,木生、火长、土化、金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