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吴国全||松林殿(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1-03-22


松林殿



作者:吴国全
    主编:非   


港北村,古时有个八景之一叫渔水湾头的地方,即今日的“湾潭”。
沿河风光绮丽,对面的小山峦和山脚下的开阔地,更是古松参天,遮天蔽日。
在古松林里,有一个历经数百年的古庙——松林殿。有关这个殿的各种传闻故事,不计其数。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在它身上,也不知刻下了多少岁月的烙印。
松林殿规模不是很大,殿内的建筑却精美豪华,雕梁画栋,十分讲究。
让人不解的是,殿内却是空空荡荡,没有一座神像,也没有半个文字记载。只有厅内正中有一个放着香炉的香案。
更奇怪的是,大厅正面上位的墙内,有一块一米多高、两尺多宽的石板。石板光滑却无半个文字。
唯一有文字记载的 ,也是让人觉得不解的是,殿门外两边各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分别是“谨慎做事”“清白做人“八个字。让人匪夷所思:它们与松林殿名字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岁岁飘零在异乡,寒秋孤鸟入深林。
三餐吃的百家饭,金丝难御三更寒。
夜半难止相思泪,不知今日是何年。
这是我小时候及至年轻时常去这殿看到的这首被改头换面的古诗。是流浪乞讨的浪人,用木炭写在墙上留下来的。这诗,虽不是很押韵通顺,但我印像还是及其深刻。我想,这座古殿,和这首诗一样,承载了古人多少人荣辱和苦甜。
可惜这古殿,因年久失修于90年代倒塌,把许许多多故事也一并埋进了残垣断壁之中。
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光这座古殿的名字就有三个之多。除有“松林殿"这个大名外,还有两个小名:“汪王庙”和“仙人祠”。
但据老人说,“汪王庙”虽有这个名字,但叫的时间却很短。在这座殿的千百年历史中,叫“汪王庙”这个名字顶多不过几十年。据说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才从“桃墅"请了一个叫“汪王"的小神菩萨在这殿里,因而叫了一段时间的“汪王庙”。抗战爆发后,菩萨就被请了出去,这殿就被国民党军队当仓库用了。
港北人为什么要请进一个桃墅的汪姓圣人来店里当坐堂菩萨、让港北人顶礼膜拜呢?
这还得从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运动说起。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白莲教运动失败后,清廷派曾国藩疯狂地清剿太平天国运动和白莲教运动。清军前锋也临近鄱阳,当时也深陷其中的港北村(当时港北村就住有白莲教的一个机构)。消息传到港北后,让港北人极其惊恐、着急。
当时的港北和桃墅都是大村,那时联姻比较多,有桃墅嫁过来的媳妇,有港北嫁过去的女儿。都在为港北着急,都在祈求桃墅的父母和公婆想办法为港北解脱。
当时桃墅因有人在湘军里面当差,也正好在这次清军的军队里。曾国藩是个典型的崇尚儒家学教的人,而汪王也算是儒家弟子的代表之一,来清剿的湘军,对桃墅还是十分敬畏的。
桃墅的老亲家,不能眼看着港北的三亲六眷落难。因此让港北人把汪王菩萨请来港北供奉起来。也好让桃墅方面有个说道:
“港北和桃墅一样,也是一个知书达理、崇尚儒道的地方,也敬仰汪王的弟子,那里绝大多数人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虽然有人搅入其中,但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他们几个而连累大家呀。就是那些参与其中的少数,实质上也都从未做过对不起朝廷的事情,是受人胁迫不得已而为之。对那些迷途的人给一条活路吧,如朝廷给予他们出路,他们会感恩皇恩浩荡的。”
后来港北的事还真不了了之。港北人躲过了一劫。当然,躲过这一劫的真实原因无从知晓,但港北人还是很感恩,从此将汪王供奉在殿内。
直到抗战爆发,才被国民党军队请出去,当做了军用仓库,因此汪王庙的历史最多也不过几十年历史。
那么,另一个别名“仙人祠”又是怎么来的呢?
听老人说,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个版本的说法,有人说,古时吴家“柏树堂"去“下港"的路边有一口井,这路是“至德"到“祁门、″“桃树″到“力功"的必经之地,路过的人繁多。因此村人为方便路人,在井边立一木桩,桩上放有一个竹筒,以便行人。同时在庄上写有:“客人用过后,请放回原处,以便后人。”之提示。
但行人用过之后,常常总是一番“可惜可惜了”,大概意思是人这么好,井水怎么这么不尽人意呢?
其实村民对村里的几口井,也都是颇为苦恼。几口井都是水质清澈透底,但喝到嘴里却味苦泥睲,却又无可奈何。到其它地方挑水吃,又都太远。没办法,几百年来祖祖辈辈都喝着这样的水。
有一天,村里有个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到“港北″,从后村“吴家”路过,至井边,口渴,于是过去打水喝。看见木桩上的竹筒和桩上的文字,微笑着点了点头。去拿竹筒打水喝。见水,井水清澈透底,但他打水喝了一口后,也皱了皱眉头道:可惜了可惜了。于是他从怀里掏出一个丸子放进了井中。又顺手用勺子在井中搅了搅,后再打了井水,尝了尝,微笑地点了点头,便飘然而去。
该村人醒来后顿觉奇怪,等不及天亮就跑到井边,一到井边便去舀水喝,顿觉清凉、甘甜、清香,还透着一股淡淡的酒味,不再是以前那种泥腥味苦味了。
他跑回去把这事告诉了村民。村里人用后,也都对仙人无不感激。于是,后村人集资为仙人建起了这座“仙人殿“,以示敬仰。


真的,作为一个吴氏后世子孙,在听到老人诉说有关松林殿故事后,我真的希望这一故事是真的。希望是这位神仙给吴氏先祖带来的好运。
但遗憾的是,“仙人祠"的另一传说,让这祠的每一块砖都滴着血,滴着泪。
传说后村吴家大约开埠于汉代,而前村却开埠于唐代。
唐代,前村的开埠祖先“庆公",放鸭至港北村时,也就是说,前村还是一片荒蛮之地时,后村已是一个几十户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子了。
但几百年过后,到明代洪武年间时,前村也发展到一个百户人家的村子时,而后村,还是一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子。
因此,后村对前村的快速发展,十分忌讳。因此,前后村常常磕磕绊绊。以至有后村人晒银子炫富羞辱前村人的故事,还常常把一些矛盾纠纷闹到衙府。
最有影响的一次就是“五三公″踏靴的那次。让官府为之震惊,影响深远。
也许,也就是这几百年来的磕磕绊绊打打闹闹,阴差阳错地让前村人躲过了这一劫吧。
在洪武年间,后村有个在朝中当差的先祖,因不幸绕入一起宫庭政治斗争,被朝廷赐予满门抄斩殊连九族之重罪。
消息传到后村。惊恐的后村人,不得不离弃了他们繁衍生息了千年的土地家园。一夜之间漂泊他乡,没逃的留下来的也是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吴家后村从此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那一晚的后村,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日月无光。一个百多户、几百人口的村子,那种撕心裂肺的惨烈,那种惨烈过后的凄凉,让前村人十分震惊、同情。虽然磕磕绊绊了几百年,但毕竟是同宗。
于是后来,前村人为后村人的落难,修建了这松林殿,又名“仙人祠”,意为供奉先人排位的祠堂。为不至于让朝廷责罪,殿虽建得豪华精致,却只在上堂墙内留了一块无字石碑,以怀念同宗的落难。同时在门口立了两块警示石牌,石牌上的文字分别为“谨慎做事”“清白做人”,以警示前村后人。
我想,从祠内的空空荡荡、从墙内的无字石碑、从门口的两块石碑的内容来看,后面一种传说是可信赖的。这坐殿不是因神仙而建的,仙人祠“仙”字的含意,也不是仙人的仙,而是对已故先人逝去称做“仙逝"的敬称吧。
这正是:鱼水湾头名“湾谭”,青松古木遮蔽天,林中古刹松林殿,浸满故人苦和甜。
其实,松林殿来龙去脉的究竟,已不重要了,曾经的荣辱苦难已远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过去的,毕竟过去了!……惟望今人,珍重!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吴国全,笔名:吴语,南昌人,工程技师,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