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入社会几年后,如何继续学习?

 鱼堂主 2021-03-22

我跟大家一样都是上班族,18年开始利用下班时间来学习,输出也是关于成长的内容,做的又是读书学习社群,有同学想让我分享一点上班之后,如何继续学习的方法。

我个人很少写特别技巧性的东西,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在我这里适用的方法,在你身上不一定就好用。

我一般会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但是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个人都给出具体方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平时尽量分享一下思路和理念类型的文章。

我的想法是,如果把一件事的逻辑给你理顺,把问题的思路讲清楚,方法其实是自然出现的结果。只需要把自己的情况参数投入进去,调整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了。

比如,我写4点50时起床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是有人在上夜班,等他下班天都亮了,还怎么去使用这个方法。

越是具体的方法适用范围就越小,理解这个之后,更加觉得思路理念显然更有普遍价值。

再拿早起来说,核心不是起多早,而是要看你做什么,要看你那些时间有空。如果你每天早起要花几个小时赶着上班,不一定非要早起才算努力,晚上读书一样是学习。

总结下来就是,看需要、看情况、压缩不必要时间、把时间留给重要的事。

拿这个逻辑去套自己的生活,你想读书就是看需要,白天没空就是看情况,不刷剧不玩游戏就是压缩时间,空出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个显然比,单纯4点50早起更加有参考价值。

这个只是想说明技巧和理念的区别,技巧一看就会,一用就有效,但是它产生效用的范围很小。

理念看起来没有那么直接,但是你理顺思路之后,可以帮你解决很多不同的问题。

关于学习,希望能跟大家达成共识,进入社会之后,到底要不要学习?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原因就不解释了,如果这个共识都无法达成,这篇文章也毫无出现的必要。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进入社会之后,如何继续学习?

1、保住一个读书底线

这个是我们读书会培训提出的概念,底线就是你每天至少得干点,有了底线才能保住学习基本盘。

开始学习的时候收获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自己适应学习节奏,什么意思呢?

过去每天到家先刷剧,然后在上王者,最后玩累了,也要刷着小视频入眠,想在这样的一天里面找到机会读书太难了。

想要开始学习,得转换一个思路,不能看我一天什么时候有空再去看书,一天如果都没空那当天就不看了,这种看余额的方式太难抓住机会了。

而是变成我要看书,然后想办法抽出时间来,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此才有可能保住每天读书的底线。

为什么是一个底线,而不是有挑战的任务,原因就是我们无法保证,每天都按自己相信的运行。你想每天读一本书,结果加班到11点,到家收拾一下12点过了,之后又开始自责,觉自己根本无法坚持行动。

这种自责的心理,会让你更加抗拒行动。如果有了底线,只要完成底线,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内疚感。

比如,你每天要求自己必须看2页,哪怕你11点下班,回到家马上翻两页都可以完成,之后再去做别的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完成, 避免了没有完成的愧疚心理,还可以每天都给自己一个打开书的机会。

这个方法看起来有点自欺欺人,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记住我们开始提到的,开始的目的不是马上读书读多好,而是让自己适应每天读书的生活节奏。

而且每天都打开书,才有机会继续读下去的可能,每天完成底线,不是为了今天的收获,而是为了给以后的自己一个机会。你做一件事坚持一两百天,习惯了以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因为完不成,彻底不读书了,这样损失更多。

最小可执行策略,简单的才能坚持。

2、不一定马上要看书

经常有人找书单,虽然收藏了不少,书购买了不少,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真正去读的人很少。

对此我有2个建议,帮你走出读困难囧境,这个建议的的思路是关注长期,早期只想办法让自己接受阅读,体会到获得知识是什么感觉。

第一个建议:不一定马上要看书

能直接读当然是好事,如果没有阅读习惯和经验,开始的时候确实看不进去,不必强迫搞的看书像上刑场,这样反而会消耗你对阅读的热情。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没有那么迫切地需要读书,这时候就不必在意早期的收获,可以先接触熟悉知识的氛围,慢慢来影响自己读书,这个叫自然学习法。

如果你很急,这个就没办法了,想不想看都得上,这个时候可以找一个社群环境,在大家都读书的环境里影响自己。

不一定马上要看书,该看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纪录片,所谓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大脑习惯用声音图像获取信息,所以我们更喜欢听和看。

纪录片是一个很好的入门,现在基本上任何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纪录片,不一定是学到什么知识,而是降低门槛让自己先熟悉这个领域。

我开始就是通过看纪录片了解历史,因为纪录片受声音和图像的限制,内容的信息密度其实很低,看多了就感觉不过瘾,后来才慢慢开始看大部头的书。

虽然看完并没有什么大的知识收获,再看的过程还是对其中的名词有了熟悉的感觉,之后在读书的时候,这个熟悉的感觉给我极大降低了阅读难度。

如果实在不适应读书,可以看纪录片,但别把看替代读书,只能帮你熟悉知识建立整体框架。

看纪录片可以形成认知框架,读书可以帮你填充细节。

第二个建议:读书先适应文字信息

人天然的喜欢通过图案和听的方式获取信息,阅读之所以难就是难在文字获取信息的过程。

比如,眼前一头猪,我用手指,用声音说;你只要看到,听到,就马上接收到信息。

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就比较麻烦,我写一个“猪”字,你首先通过眼球识别这个图案,再找到对应的字。

之后在把字的图像转化成理解含义,之后你才接收到字的意思。

这个过程非常繁琐,而文字被创造出来才几千年的历史,导致我们大脑还没来得及进化出这个能力,所以才让你感觉读书特别不自在。

等于人还没被文字驯化出来,过早的信息爆炸,让大脑不得不后天去努力适应。

了解了这个逻辑再去看读书,开始看不进去就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的只是让自己尽快适应,用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行了。

这个时候开始可以用简单的内容,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的书籍,但是这个养的过程很慢,可以要几年的时间,才能从口水小说过度到深度逻辑。

如果你不着急,可以用这个自然阅读法,如果你着急那早期的辛苦阶段,只能硬着头皮克服。只要你真正啃下几本难读的书,之后用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训练出来了。

这两个建议都是在不着急的情况下,慢慢养出来阅读能力的过程。如果着急就只能下苦功夫,读书从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不必太着急。.

3、一年能看多少本不重要

虽然我自己每年看不少书,但还是对追求200本不以为然,这个除了吹牛的时候,告诉别人你读书多,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小时候一顿饭吃了6个包子,妈妈出门见到人就说,我家娃好厉害,一顿吃了6个包子,以后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看书也是一样,读书具体的收获很难描述,就只能在速度和数量做文章,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落入下乘。

正常情况下,慢慢看就够用了,一本书作者想表达某个思想,而思想无法直接说清楚,只能用一些案例,具体的方法来描述这个思想。

我们要的是沉浸到书本里,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火急火燎地找3个技巧,6个方法。这些只是作者阐述直接理念的副产品,你错过的恰恰是你最需要的东西。

因为过度在意表面的技巧,以为自己找到的道理,并没有理解怎么思考得出的道理,导致我们回去之后无法真正把道理应用起来。

反而,在看书的时候愿意多花点时间,把一本书多看几遍,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理念层面,真正的把它吃透,才有可能在认知上和行动为得到改变。

掏心窝的建议,不要再追求一年100本,200本的数量,转到认真吃透几本书,带着思考把思想接回家,这个价值比那个数量更值得追求。

带着思考去读,看完之后随时写点思考心得,在你转述输出的过程,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也在加深,并且随着时间的叠加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且这样的内容是非常稀缺的,你别看现在公众号那么多,每个都写得有道理,其实真正的思考很少。而你把这些思考分享出去,时间长了肯定能收获自己的读者群体。

4、读书会忘记正常

刚进读书会的同学,经常会提一个问题,自己读书的时候记不住怎么办?

看完书记不住是正常现象,不知道为啥这个成了问题,一本书你没看过,里面讲的都是新名词,看得两眼发蒙,记不住不是很正常。

有人为了卖课,硬生生创造出这个问题,好像看书记不住的人都是失败者。

比如,我说:可得性启发和认知的吝啬,就这么看一下,脑子里一点概念都没有,去哪里能记住。

或者说就这样硬记有什么用,记住不是目的,思考理解才是目的。

在阅读过程,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并把这个认知和旧认知关联起来,这个理解的过程固化在脑子里,你自然就记住了。

由此得到两个建议:

第一,读书先追求理解,把思路逻辑理顺。

第二,记不住也没关系,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