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现生态宜居 助力乡村振兴

 昵称62716305 2021-03-22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文化胸怀,让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人们对于农村的要求,不仅要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而且要提供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还要提供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满足这些需求,离不开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实现生态宜居,要树立生态环保理念。D县为发展经济坚持“企业污染,政府买单”,引进高污染企业,污染环境引发公害病。部分贫困地区重视经济发展本身并无不可,但是应深刻认识到忽略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获得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对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反观当下,安吉县以生态立县,斥巨资治理污染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群众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创建了良好宜居环境,为群众的健康提供保障。这种发展模式告知我们,生态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两者共生共存。而且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国民健康。因此,要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生态宜居。

实现生态宜居,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森林消失到湿地退化,从水土流失到干旱缺水,从洪涝灾害频发到全球气候变暖,归结到一点上,都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然而,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粗放,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绿色发展方式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农作物秸秆,在循环利用方面就大有可为: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畜禽粪便回收,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使用化肥。当循环理念融入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实现生态宜居,需要因地制宜规划。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切忌“一刀切”“一窝蜂”。然而一些基层政府为了打造面子工程,拆并村庄,让农民上楼、搞集中居住,甚至“造景”“树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丢掉了乡村特色,违背了群众意愿,花了不少冤枉钱,老百姓还不买账。因此,实现生态宜居,我们不仅要刷新农村“颜值”,不仅要“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建设,既美又好,农村才有旺盛的活力。

文/安徽中公事业单位招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