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烟高复低,随处有柴扉。

 摄影说事 2021-03-22

万壑分烟高复低

人家随处有柴扉

马秀华 文/摄影



刚过春节,南召县的影友邀我,到南召石头村采风。

我就纳闷了,南阳怎么这么多“石头村”?

内乡有个石头村,淅川有个石板坡,南召有个“石窝坑”,现今也改称石头村了。今天又要去探访哪个石头村?

刚下车,眼前一座青山,山前一条宽敞的河道,干枯季节,满槽子的绿水,这边铺到那边,水平如镜,微波不兴。在环境生态恶劣的今天,村边有这么一条“秀水青山”,真该是神仙的地方了!

山体上,不知哪位书法家题写的“龙”字,雕刻在巨石上;在恰到好处的崖石上,分别锻刻着“境由心造”“仙居”“花雨洞天”等书法作品。

再看那山顶,满山的象形巨石,惟妙惟肖,据说,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生动故事。

再看这河畔,满河的“河光石”,岸边有一片开阔地,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的“河光石”凿就的碑林,雕刻着诸多书法名家的名作。

再看这村口,墙体上的传统教育图,不是喷绘、不是绘画,是类似花岗岩材料的浮雕长卷!

这,是不是区别于其他石头村的一个亮点——文化?

走进村内,虽是冬天,树还没有发芽。但毕竟春节刚过,家家户户鲜红的对子,倒是给这个古老村子增添了不少生机。

这里的石头不同于其他石头村,天生的四方体,用铁锤砸哪里、从哪里断开。用来磊墙,齐齐整整,稍不留意,还以为是水泥砖呢!

柴门、石头院墙是这里的特色,“柴草为扉,立石为屋。”

村中的大路小路,高低错落,曲径通幽,但全是卵石铺就。石房、石门、石墙、石磨、石磙、石碾,凡所物用,一石到底。

更有特色的,是这个原始、偏僻的小村子,竟然办起了书画院,算作中国行政级别最低的村组级书画院吧,他叫“石舍书画院”。

进得院,正堂匾额“无心堂”,由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室内,陈列着诸多名家的书画作品,全是国家级的大“家”。

我跟这书院的主人、当地中学的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道虎聊到投机处,问他,“你展示这些作品,应当说十分不易,他们收你润笔费么?”

他说,“不收,都是朋友。”

我问“你最终是不是要在这里搞书画经营?”

他说“我是本地人,一直在本地教学,就是想提高提高本地的艺术品味!”

艺术回归乡里,乡里需要艺术啊!

一个普通教师的心声,千百万农村人的心声!

南召县小店乡山底村。


接下来,我带朋友们去看看这个村子!

小妮看到一个小牛犊走过来,好奇地飞奔过去。

老太太带着两个孙子,非常开心,她知道,这是她最大的“福”了!

石头围墙,就河取材。

用石头隔起各自的宅基地,空闲地上栽着玉兰。

看看右侧这墙,是先民们用河卵石垒砌的啊。

梦去湖山阔,

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

一为到柴扉。

(岑参)

万壑分烟高复低,

人家随处有柴扉。

此中只欠陈居士,

千仞岗头一振衣。

(宋 陈与义)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像这样用黄陂草做屋面的房子还不少

房在,人就在,家就在。

茅屋 村妇 

院子外  石头上  石墙边    暖阳下  吃饭人

村口休闲的老人


抱孩子的学生

晒太阳的老人

享暖的老妇

摩托车、小汽车也走进了石头村的庄户人家。

这么大的箩头见过么?他们是在担草喂牛呢!

各务其事

南召的影友们在村口欢送我

村口,两人高的巨石上雕刻着:“群贤必至”四个大字,染成了红色,鲜艳夺目,足以震撼每个到过这里的人。这不是四个字,是大山憋足勇气的呼喊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